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将改变教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法的束缚,以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来操作实验教学,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此,我校把通过师资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到全员参与适度超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边实践、边培训、边转变。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必须使历史教师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必须使参与达到三个目的;培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理念;同时,应根据培训内容,明确培训应遵循的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的不断进展,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广大教师在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等都需要尽快地转变。通过对本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反思,现就校本教师培训谈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培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不断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创新,突出“更新培训理念、强化培训师资、优化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使之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当前教师教育中的关键。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加强新的培训成为一种必然,并提出了应对课程改革挑战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培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不断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创新,突出"更新培训理念、强化培训师资、优化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新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方法——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很多新教师对课程改革所知甚少,本所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笔认为学习共同体能为新教师提供社会的、情感的、实践的、专业的支持,能尽快地让新教师进入角色。本提出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新教师培训的模式和方法,对培训新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师资培训今年秋季 ,我省将开始在省级实验区实施新课程。为确保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准备 ,根据教育部“先培训 ,后上岗 ;不培训 ,不上岗”的原则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前都必须接受培训。我们知道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 ,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主力军 ,他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如果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地进行。因此 ,搞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对新课程实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 ,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教师。二、省级实验区新课程师…  相似文献   

9.
陈兴武 《湖北教育》2003,(14):16-16
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竹山县教育局采取了三项措施,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一是利用寒暑假在全县教师中普遍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让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基本了解。二是引进先进课程改革经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14个地市展开,我省广大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是新课程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各级各类培训都应懂得.大多数教师都已形成由许多旧的教学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所综合构成的教学习惯,因此.各级各类培训都要以帮助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转变角色为核心内容,并把帮助教师角色转变渗透到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中。但从理论研究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角色转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同志,要在教师培训中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完成好新课程培训。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两大关键。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构建结构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同步并适当超前。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探索科学有效的培训操作模式,以实现教师观念更新和提高教学能力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各种师资培训工作,探求有利于课程完善和教师发展的新的培训机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加快了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步伐,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领域,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通过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吸收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形成改革思路。通过小范围试验,在试验中广泛征求各方面的建议,逐渐改进扩展。本次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的包含教师与学生两种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体会新的教育观念及新的教学方法,此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并且大量地使用了参与式的培训方法,在试验区的改革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与式的方法最早在农业发展领域中的应用,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参与式方法本身具有多元性,其理论来源十分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参与式方法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介绍。鉴于目前参与式培训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系统介绍参与式培训方法的理论来源变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参与式方法涵义的阐述,结合其在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含义,对社会发展领域、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以及教育领域中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参与式教师培训方法的理论基础。希望本文对于参与式方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要遵循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的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交往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原则,还要明确新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计划与对象,继续细化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培训的内容及形式,更要重视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反思对教师培训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霆 《宜宾学院学报》2005,5(3):114-1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给教师培训提出很多问题和思考。教师培训必须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树立大培训理念,建立多元的、开放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系统;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彰显教师主体性,促进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造就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高素质教师,是推动和确保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培训必须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选择培训内容,这是已经形成共识并长期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践行的思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中,可以把"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来探讨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金献海 《教书育人》2005,(12):22-23
竞争激烈的环境,决定了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教师培训的认识不断升温,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新思想、新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学校纷纷加大了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出现了空前繁华的景象。但在这繁华的背后,笔者却发现教师培训存在着一些误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教师培训的新思路:培训课程活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今天的教育取得成功,变革教师是关键,而变革教师的关键是变革培训.因此,在教师培训上,必须打破传统的传递式培训,实现培训课程的活动化,让教师通过活动发展新的智慧和技能,实施教学变革和创新教学理念,生成理想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教师培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的校本教师培训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运作机制,具体目标、内容确定上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处理好与其它教师培训形式的关系,才能有机地、系统地完成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无疑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和开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第一批35门课程的完成,以及各地区相继开发的相关网络课程,使中小学教师培训由传统方式转向网络课程方式成为可能。实现网络课程培训的基础有三,即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其中硬件条件最为根本,因为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网络课程能否使用及使用的效果。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