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成为一种“活性因子”,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教材及其每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和功能,才能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心智结构。本文以一则教学案例,探讨品德教材中图例“展示生活事件”、“指引教学活动”和“融合两种文化”(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三种功能,并提出“对话引导策略、活动体验策略和资源开发”这三种开发图例功能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反例要立足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反例要把握"选择度""数量度""分析度",从"效度""信度""限度"三个方面展开策略探寻,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传统文化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3.
品德教材(包括《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需要教师确立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而这其实就是教师优化教材的过程。优化教材,应以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情可抒。而所谓道德实践,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社会活动。道德实践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应通过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采撷、善于张扬等途径,使本地的人文、生活、自然、物产等资源成为品德教学的丰富"资源",实现品德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可以说,品德教材就像一本本漫画书,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给予儿童潜移默化的教育。它的主要功能不再是传授知识与道理,而是重在"激活"——激发儿童的生活体验,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探究和反思。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花花绿绿的图例可以说是教学中的"活性因子",它们不仅仅起着激发兴趣、渲染气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儿童引出了一个个话题,展示了一个个生活事件,提供了一个个活动范例……我们要赋予它生命,充分激活它,使之成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校本化是新课程的要求,对提高实施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用素材教而非教教材"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一些教学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回答"三个问题",存在着七种不良的现象.教学设计校本化可依据本地条件进行二次课程资源开发、教材整合与重组、"用素材教",遵循删补、整合和改换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品德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应该以教材资源为载体进行二度开发与利用。教师要有"慧眼",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要把握高度、角度和尺度,有效开发与利用。要高于教材,站准高度;基于学生,选好角度;链接生活,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三、适度整合,丰富有意义的德行建构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而品德教材中的"留白",是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探究和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因此,有效地处理品德教材的"留白",还应通过老师的适度整合,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平台,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与发展,丰富有意义的德行建构.  相似文献   

10.
在统编教材背景下,可从三方面入手优化微写作教学:一是依托教材的方法策略,设计"微选题";二是深耕教材的课文范例,进行"微开发";三是整合写作单元"微选点",形成"微系列"。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习得"深厚的传统文化",扎好"中国人的根",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古诗三首》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写互动和适度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海虹 《现代教学》2008,(10):55-56
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教材设计有适用的留白和图例。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有足够的理解,并做好实施课程教学的准备,充分利用留自和图例所预设的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德育教材由过去的"思想品德"改为如今的"品德与生活",表面看来只是名称的更换,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质的飞跃,这一飞跃透射出品德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生活体现品德,品德指导生活,生活锤炼品德,品德提纯生活,品德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周群 《成才之路》2013,(17):34-35
我国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必然涉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而课程作为高度浓缩化的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本土文化,有利于捍卫多元文化中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共享,从本土文化的视域开发与应用校本教材,也有利于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既有助于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保护民族地区丰富的多元文化生态,又能更好适应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从维护国家利益、传承地方文化、促进人的发展三个维度开发民族地区乡土教材,以乡土教材开发多元化、乡土教材内容科学化、乡土教材编写立体化、乡土教材保障制度化四点实践策略来实现乡土教材功能最优化,对加强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的创新成为各学科教改成果的一大亮点。品德学科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如何合理使用教材主题图,提高教学实效性是品德学科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以家庭生活为背景,呈现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以学校生活为素材,展现丰富的学校活动;以祖国文化为题材,再现悠久的历史文化三个角度阐述了合理呈现品德教材主题图,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即"用教材教"必须坚持"两个基点",运用"三种策略",强化"四维综合".  相似文献   

19.
当前品德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纵向解读品德教材,对螺旋式主题教材的梯度和层次把握不到位,造成品德课低能低效的现象。教师应从把握同主题教材的螺旋梯度开始着手,按以下三部曲进行解读:读"纲"理"序",列清主题脉络;研"课"定"案",精选主题资源;听"教"睹"学",体悟主题坡度。通过这一系列的教材钻研,不但让品德课更加精准到位,而且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本领。  相似文献   

20.
国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五种"过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内容"、"过程"和"环境"三部分.其中"过程"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涉及以下诸多问题:目前有什么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们各自有何特点?如何选择适合教师本人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本文介绍了国外常用的五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行动研究"、 "协作解决问题"、"个人自我指导"、"听课与教学评价"和"培训",然后还介绍了三种模式选择的策略:教师取向策略、目标取向策略和双重取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