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王松 《科研管理》2008,29(2):44-51
本文着重研究企业获取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的外部联系制度。以创新系统理论和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随着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工业企业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对英国中部的处于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信息/电子企业以及处于成熟期的汽车制造/工程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的组织和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的依赖更大,发生联系的外部知识/信息源的种类更多样化等。同时,两类企业在联系方式、特点以及获取知识的用途等方面也具备一些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以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案例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中国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及其机理,解释保定新能源与输变电产业集群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短短十年内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政府引导和创新项目带动下提升集群创新能力的原因与特征。该研究成果对提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产业集群知识类型划分入手,通过案例分析研究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累积路径,试图从知识累积的角度解释产业集群升级、转型与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敬勤  崔淼  张竟浩 《科学学研究》2010,28(7):1112-1120
旨在探讨企业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决策机理。通过宝钢、首钢和太钢的战略创新,三洋、海尔和美国哈斯曼的服务创新,以及淘宝、易趣和网盛的商业模式创新三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析出了企业家在进行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决策时重点考量的因素;并据此构建了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决策机理框架,通过对北京、天津和东三省地区3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对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企业家在进行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决策时并非对企业内外部因素进行系统性考量,而是重点分析客户需求、资源约束、技术能力等关键因素;企业家对因素的不同认知决定了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决策的异质性;得出了企业规模、而非性质决定创新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破坏式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嵊州集成灶产业破坏式创新过程的探究,以机会窗口为视角,分析当地政府和企业如何识别和响应机会窗口,解决合法性问题,使破坏式产品逐步实现从低端市场到主流市场的跃迁。研究发现,第一,破坏式产品创新的机会窗口来源于两种性能实现方案:改变产品单一性能模块,以及转换模块间的架构方式。第二,企业的技术抱负、网络协动等因素促进了破坏式创新机会窗口的识别,政府的品牌意识和资源支持进一步保证了机会窗口的持续识别。第三,企业通过“功能启发-情感构建-情感强化”战略逐步获取规范和认知合法性,政府通过“标准构建-政府合法性溢出-平台合法性溢出”战略,推动产业获取规制和认知合法性,以成功响应机会窗口。本文从产业层面丰富了破坏式创新的研究,不仅识别了政府在应对合法性挑战方面的战略性作用,也为政企如何合力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后发企业提供了实施颠覆性赶超的机会,如何辨识和把握外部环境机会窗口并能否契合组织内部动态能力转化为创新决策和行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研究方法]该文通过对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双案例对比分析,探讨环境扫描对企业识别外部环境多重机会窗口的意义及企业内部环境与机会窗口的适配性对于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模式选择的重要性。[研究结论]研究发现:面对不确定性激增的商业世界,战略决策前的环境扫描可以帮助后发企业有效识别技术机会窗口、需求机会窗口及制度机会窗口,而企业内部环境的充分考量有利于后发企业将自身优势最大化,从而成功实现颠覆性创新。  相似文献   

8.
李浩  黄剑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72-1280
作为不同于独立创新和企业间主动合作创新的新集群创新模式,SCAI螺旋揭示了溢出知识经外部创造升华后,再由溢出企业通过主动知识获取活动将这部分外部创造的同源新知识转移回企业,无障碍吸收并整合运用的创新机理。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了大连软件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访谈数据、档案数据和文件资料,将所获得的二手资料与一手资料交叉验证,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研究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SCAI螺旋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维度及衡量标准,挖掘了集群共有知识的演化规律,并揭示了SCAI螺旋模型在实践中被集群企业的广泛运用。研究发展了集群创新理论和集群知识理论,尝试将知识创造理论从企业层面向集群层面拓展,从知识生产者角度,发展了集群知识溢出与集群绩效关系研究,并对集群创新形成了跨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晓娟 《科学学研究》2008,26(4):874-879
 集群中知识的流动具有选择性和不对称性特征,集群企业并不能均等地共享“产业空气”带来的溢出效应,进而形成了企业间创新绩效的差异。实证研究显示,集群知识网络开放度、网络中心度、关系质量和关系稳定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而知识网络规模与关系强度仅对集群的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对大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家中型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探索了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学习、机会识别和商业模式的动态演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不同创业阶段,企业先后选择了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和模仿学习相结合以及经验学习和模仿学习、行动学习相结合三种不同的创业学习方式组合;创业者的机会识别由初次创业阶段依赖个人渠道的主动搜索方式向再创业阶段依赖非个人渠道的主动搜索方式转变;商业模式创新具有以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为核心的特点。基于企业创业过程,经验学习与通过个人渠道的主动搜索相匹配,经验学习、模仿学习和行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组合与通过非个人渠道的主动搜索相匹配,主动搜索与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在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将网络中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内部社会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两种类型,以此构建了"网络关系—内外部社会资本—技术创新"理论模型,并以珠三角地区四个产业园区的916家民营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络关系对内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外部社会资本在网络关系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还探讨了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对于网络关系、内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并讨论了相关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群慧  胡杨  刘二丽 《科研管理》2014,35(12):103-111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环境压力、创新压力、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合作创新意愿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中小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压力对创新压力、企业家社会网络和企业合作创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合作创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环境压力与合作创新意愿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创新压力在环境压力与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合作创新及社会网络等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3.
B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B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利益分配混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探寻了利益分配的最优合约安排。考虑到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提供了有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与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杰  李新功  李超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914-1919
 合作创新是企业获得隐性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下隐性知识的组织间转移。文章以企业为研究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下隐性知识组织间转移的影响因素和途径,认为产学研合作和水平型合作中隐性知识的转移较强且途径比较丰富,但后者受到竞争关系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克寅  宣勇  池仁勇 《科研管理》2015,36(10):35-43
论文在借鉴匹配理论和博弈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阶段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模型。模型显示,成功的合作创新有赖于校企双方各自进行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努力和设备投资。但是在两阶段合作过程中,协调失灵可能导致双方的投入激励较低,致使合作失败,再加上较高的合作再匹配成本,会进一步抑制合作创新发展。论文利用省际的中国工业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创新数据检验了本文的主要推论。计量结果显示,当一个地区从事新技术开发或投资的校企比重越低时,该地区的合作创新"市场厚度"越薄,合作分离后的再匹配成本越高,该地区的合作创新将朝着恶性循环方向发展。不过,政府对合作创新的支持会降低分离风险,提高合作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科技评价活动的“指挥棒”,科技评价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已经成为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科技管理手段。科技评价政策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工作的效果和质量。研究以1978-2020年的中国科技评价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特征、政策主题和合作网络的总体情况及变迁与演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研究发现:政策主题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覆盖了各类科技评价相关内容,但对科技规划、政策和发展领域评价关注不足;建设性条款和分类评价成为高频政策内容,但操作性不足;机构合作网络经历了“节点逐渐增多、合作频次大幅增加”的发展趋势,各机构联系的紧密性较为稳定,但机构间权力分布则稳定性不足。最后,从合理分配政策注意力、完善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加强机构协同性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建伟  陈彦斌  刘琨 《科研管理》2020,41(10):11-20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7年相关样本数据,本文从外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与信息传递功能出发,构建实证回归模型,研究了外部审计质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高质量外部审计有助于营造企业创新氛围,推动企业创新活动;并且,外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可分别通过缓解企业内部代理冲突和降低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两条作用机制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该结论不仅丰富现阶段资本市场审计有关外部治理及信号传递的理论,并且对监管部门、审计师事务所、企业治理层、金融部门以及社会投资者在推动创新实践方面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立适宜的产业创新系统结构以及合作对象选择机制有助于促进主体间技术合作绩效提高、充分发挥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将产业创新系统分为无标度网络的集中结构和随机网络的分散结构两种,基于资源、技术、关系3种合作对象的选择策略在复杂网络上进行多主体模拟仿真,分析两者在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对技术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产业创新系统在合作前期采用无标度网络结构并在后期演化为随机网络,使主体的技术水平增长较快;(2)系统主体在无标度网络中选择技术资源多的对象进行合作,并在随机网络中选择技术水平高的对象进行合作,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技术收益,而且能有效降低整个系统内部的技术差距。  相似文献   

19.
杨桂菊  陈思睿  王彤 《科研管理》2020,41(3):164-173
处于后发劣势的本土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通过跟随和模仿创新实现赶超。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了颠覆赶超的机会。但已有研究对颠覆性创新实现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基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利基市场的市场定位颠覆,差异化的服务设计颠覆以及运营模式颠覆是本土制造企业颠覆主流市场在位企业,实现成功赶超的有效模式。知识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本土制造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来源,机会能力是本土制造企业通过知识搜索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陈元志  陈劲  吉超 《科研管理》2018,39(5):1-10
本文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01-2015的面板数据,对不同类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研究。VRS径向的DEA模型的年度分析表明,从2001年-2015年期间,中国大中型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在不断提高,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内资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绝大多数时间均处于追赶地位。内资企业的纯技术效率的均值在2014年超过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呈现全面赶超的态势。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的跨期研究显示,内资企业的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均值远高于1,始终保持快速赶超的状态;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均值也高于1,保持一定的增幅;外商投资企业的领导地位正在面临内资企业以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有力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