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体育报道不应提倡迷信河北某电视台2月25日体育节目中,报道国家乒乓球队在邯郸基地训练时,内容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记者问:老运动员都说这里是一块福地,为什么?运动员答:都说附近有一个大佛寺,能给人带来好运。问:你认为灵吗?答:还是挺灵的。北京某电视台3月...  相似文献   

2.
近来我在某市报上看到一则《临沂农民卖牛前来入股》的报道,说模具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募股,来自外地农村的一位农民将牛卖掉后入股分红。报道此事的记者称之为“一大新闻”。笔者以为此举不妥,若报道则应该有个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3.
4.
延频 《今传媒》2003,(2):62
《人民日报》2003年1月7日在《视点新闻》刊登一幅图片新闻,标题是《打工新观念——别人回家我进城赚钱要打时间差》,报道了来自贵州的陈师傅更新打工观念,抓住春节来临之际大批民工回家过年,城市务工人员相对紧缺的时机,进城打工的新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出现在图片画面上的是陈师傅右手提着小包,左手牵着一名儿童,后面跟着一位肩挎手拎行李的年轻人,满怀希望走出火车站的情景。陈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界》2002,(1):28-28,23
前年底,有幸到边陲某地去参加一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安排与会者去作一次文化参观考察.大家莫不欢呼雀跃."你是哪个图书馆的?""你去过那里游览吗?""我是××馆的,还是这个地方的人,可是以前没有去过这些地方观光."……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6.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7.
我们提倡"结合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提出“结合论”观点的十个方面:古代传统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本国土产与外国洋货相结合;学科内部与学科外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无偿提供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事物结构与个别要素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著",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但是提到"公安新闻",我还是首先想到去年"警察打警察"、"警贼勾结"等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些都是过去没有听到的事情,现在一经报出,就非常引人关注,换一个角度说,采写这些新闻的难度也不会比那些正面新闻小吧?  相似文献   

9.
走进书店,卖连环画的柜台可称得上琳琅满目.但仔细一瞧,历史、武侠、侦探、爱情题材的连环画真可谓不少.而真正适合儿童口味,特别是反映当代儿童生活的作品却为数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往往是成套成套的,有的还加以塑料套袋,可见编者确是花了不少心血;而后者从印刷到装潢,都显得颇为粗糙.  相似文献   

10.
“虚假报道”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一起作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受到了民众的谴责和社会的唾弃。在新闻界今年开展的“铲除虚假报道”的声浪中,它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实际上,处在“四面楚歌”中的虚假报道, 至今却仍然猖獗,时不时地还会在媒体上露脸亮相,“招摇过市”。前不久发生的有关我国“啤酒甲醛超标”的失实报道,就是在新闻界高喊“打假”的过程中“顶风作案”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自引文献"不宜提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录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为论题提供论据;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为评价学术期刊提供统计数据。而自引文献,庄往缺乏他人对该文献的关注程度,属于不正常的引文行为。不合理的自引文献会降低学术期刊评价的权威性,对学术期刊评价产生负面影响,因而自引文献要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2.
林利 《当代传播》2002,(3):91-92
每年春节,7天长假。大多数平日忙碌的人们忽然放松了下来,自然想到吃、娱乐、购物、游玩……但是就在人们想消费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传播消费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了——本地的报纸多数已停刊,个别机关报也只出4版,其中仅有的几条本地新闻是领导讲话、拜年,其余的则是转载新华社的外地稿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不少媒体都报道了一条消息:《天然气出厂价格上涨》。这则新闻关乎民生,老百姓自然关注。但看过媒体的报道,却总觉得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4.
"浅阅读"不应遭遇"深谴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浅阅读"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代阅读的有效形式之一;它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浅阅读"本身不具有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属性,不存在所谓的严重危害.对读者的"浅阅读"现象,我们应持欢迎的态度,并认真研究其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些期刊收取论文"加急费"的现象,指出其可能带来的一些弊端,同时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地市报经济新闻的内容来看,投资引导方面的报道和服务已经有所体现.但从总体情况看,在大多数地市报中,投资引导在经济新闻中的定位还不够明确,报道品种和形式还较为单一,特别是缺乏整体的组织策划.  相似文献   

17.
3月28日出版的<河北法制报>刊登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发生在河北大学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这起案件曾经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我爸是李刚"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尽管这篇姗姗来迟的专题报道澄清了事实真相,但由此引发的传播问题并未平息.  相似文献   

18.
不应重蹈的误区:“教辅”演变成“考辅”郭可慈适当地出版一些教学辅导类的图书,例如工具书,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等,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裨益的,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如果你走进书店的文化教育类图书专柜,就会发现有不少教学辅导类图书已变了味儿──“教辅”正在演变...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