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政坛扑朔迷离之际,日本将如何修复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格外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8月23日,在北京·东京2005论坛会场,中日两种文字的论坛标题格外引人注目。论坛的中文标题是“中日关系:困难与希望”,日文则为“中日关系:明与暗”。但当论坛发表了中日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时,会场上的气氛黯淡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张海艳 《兰台世界》2020,(4):115-118
二战后,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对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进行了公开审判。历次审判中,以南京审判和沈阳审判最著名、影响最大。两次审判分别是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主导下进行,致使在两次审判中,日本战犯认罪态度,采取“宽大处理”方针的目的以及对中日关系影响方面的诸多不同点。从现象看本质,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是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推护中国人民基本权益,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光明的政党。  相似文献   

3.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9,(19):15-17
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与中日关系走向密不可分。日本媒体一贯对中国保持极高的关注度,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与中日关系走向密不可分。日本媒体一贯对中国保持极高的关注度,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25年来,两国关系中友好和合作是主流,中日之间的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和民间交流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自冷战结束后,日本改变和调整了对华外交战略,两国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阴影。如何摆脱这些阴影,使中日关系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共同希望的。 影响中日关系的几个问题 目前的中日关系,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日美重建军事同盟,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去年4月,日美两国首脑  相似文献   

6.
陈建明 《出版广角》2013,(10):52-54
《日本边境论》畅销的背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出版方依靠对市场准确的判断和成功的营销运作,为其大卖特卖奠定基础。日本一直是国人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最近几年,日本热持续升温。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经济的突飞成长,二是部分日本人士"向右转"。其直接结果,钓鱼岛这个本来不是中日关系平衡点的地方,由于其担负着历史与现实,情感与利益,战略与战术等多方面因素,意外成为双方角力的舞台。2012年,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争端问题再次变得异常紧张,尤其是国内反日情  相似文献   

7.
2008年,对于中日关系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30年前的8月1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黄华和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在北京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如中日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一样,这一条约的缔结可谓来之不易——从两国在1972年正式建交开始,关于这一条约的谈判花了6年时间。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横亘在中日两国关系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显在地成为撕扯中国人民历史记忆伤口的带血的纱布。它一方面导致了长期以来两国“政冷经热”的畸形国际关系现实,同时进一步挑战和践踏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基于历史正义的人类情感。现实来源于历史。以对话和共同研究的形式解决历史认识问题进而推动国家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值得关注的建设性举措。但波谲云诡的重重烟幕背后,堆叠着冷战以来中日关系曲折顿挫的历史及其纠结而成的结构性矛盾。能否破解这一复杂矛盾.成为中日关系走向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三位中日关系研究专家对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读解.相信会给读者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基于历史、现实并着眼于未来的启发。胡粲然  相似文献   

9.
日本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使日本关系形势严峻。近五十年来,中国一直希望中日友好,其间虽历经坎坷亦未曾改变。即使是在今天这样一种局面下,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仍然希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傅文仁  颜陈 《新闻前哨》2012,(11):73-74
每年的9月,对于中日关系来说都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月份,9月3日是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9月29日是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纪念日。牢记历史本是为了珍爱和平,避免历史悲剧的再次重演。但是,今年9月,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日本却选择以"购岛"的方式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在网络和现实引发共振,极大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接受日本记者采访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4月1日在钓鱼台芳菲苑接受日本驻华记者的采访,就他即将对日本的访问、中日关系、中国的内外政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2.
正国际关系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最为复杂、为常人难以参透的关系。普通民众对国与国关系的了解主要借助媒体报道与专家解读。媒体所反映的中日关系状况与实际吻合吗?中国媒体、日本媒体对对方的报道有哪些特点?媒体对现实的中日关系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围绕这些问题,《参考消息》主任编辑、新华社  相似文献   

13.
湛贵成 《历史档案》2007,(1):96-100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使日本在中日两国关系中取得了主动地位.侵略与被侵略成为此后近百年来两国关系的主色调.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日本对朝鲜半岛吞并的最后完成,标志着日本已经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并开始全力以赴地推行第二步--吞并中国东北,并采取了威胁恐吓、挑起争端、敲诈勒索、军事入侵等各种手段,零刀割肉式地蚕食中国领土,侵夺中国主权,最终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那么,在1895-1910年这15年间,中日关系明显处于一个从传统的平等友好向因日本的不断侵掠而导致关系紧张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日关系呈何持点?导致这些特征背后的因素又有哪些呢?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双方尽最大努力营遗互信,这种努力令人们对中日关系充满想象。其中,胡锦涛5月8日在早稻田大学演讲中关于历史问题的论断,也显示了化解中日心结的智慧。胡锦涛提出,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相似文献   

15.
"松川事件"是建国初期中日关系中一件能反映两国民间交流的典型案件,其中所体现的交流途径,如抗议日本政府对工人的迫害、为日本被捕民众捐款、与日本民众之间的书信往来、中日两国间互访,都为以后中国的外交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鸦片是近代以来使中国人民深受其害的毒品,它毒害着人们的身体和意志,使积贫积弱的中国更加深陷困顿。日本军国主义在阴谋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也大量运用毒品毒害中国,为其侵华战争服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其中包括日本人利用烟毒祸害中国,带给人民除战争之外的另一种痛苦灾难。今天我们就  相似文献   

17.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5,(18):12-12
吴仪:副总理访日谋求破冰国务院副总理吴仪5月17日起赴日本出席爱知世博会中国馆日活动,并对日本展开为期7天的访问。吴仪是近一年多以来访问日本的最高级别的中国领导人。中日关系近日因日本历史教科书等问题陷入谷底,中国政府此时派副总理出访,  相似文献   

18.
徐迪  彭思涵  凌洁 《新闻界》2023,(3):39-50+96
了解日本公众的对华民意关乎中日关系大局,是我国对外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也是两国间交流合作的关键推动力。本文以“寰球民意指数”(2020)调查结果为依据,客观评估日本公众的对华形象认知,及其如何受到群际接触、社会信任、国家认同、威胁感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表明,日本公众的总体对华形象认知较为复杂,既普遍认可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又将中国视为日本当前主要的威胁国之一。本文证实了群际接触对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在这一影响机制中,社会信任影响着日本公众在群际接触中的认知和判断,间接预测了他们的对华形象认知;国家认同与威胁感知在个体信息处理过程中作用突出,也影响了群际接触与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呼应了百年变局深刻演进、中日关系面临关键节点的时势,有助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逾50周年的背景下,推动两国民意相向而行,开创中日友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日综合国力的扭转和国际形势变化,两国回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初期的友好状况已经很困难。但长期来看,到中国综合国力超过日本,并且日本人习惯了这种状态时,中日关系就会缓和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一书,2005年9月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9余万字,由中外两位新闻界前辈吴学文、卓南生的对话组成。吴学文曾任新华社国际部编委和驻东京记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顾问、研究委员会委员,是中国现今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卓南生先生曾任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委员兼东京特派员,现任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是东南亚享有盛誉的日本问题专家。对话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理性和深刻的剖析:中日之间的问题能否用“强弱论”、“强强论”来概括;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究竟哪一方应该有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