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道琼 《武当》2005,(1):61-63
爱新觉罗·溥儇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汉名金子瞍,生于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1980年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表演大会上,他作为浙江代表队的成员表演了《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后简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拳》)。1981年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表演大会上,金子瞍先生再次公开表演此拳深得各方好评。  相似文献   

2.
木子 《中华武术》2005,(9):37-37
本人在此文中想专就宋张三峰其人其事与太极拳有无关系的问题,根据我了解的有关资料发表点个人意见,以求教于诸武术史专家和武术界前辈。  相似文献   

3.
武当武术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热点,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与理论渊源。其一,研究传统武术,探寻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道,就必须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其二,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是当前宏观层面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与微观层面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实现"对接"的必然要求。其三,以文化的视角探讨武当武术,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完整、系统、鲜活、具体的武当武术必定会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这也是当代武当武术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4.
木子 《中华武术》2006,(7):31-31
北京市武协举办的纪念武术大师刘晚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于2006年5月27日在北京举行。参加大会的有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武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国荣,原国家武术院副院长张山,北京市武协常务副主席吴彬,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毛新建,市武协所属各拳种研究会负责人,武术专家,学者,山东、黑龙江等省市代表,刘晚苍先生弟子、再传弟子和家人亲属等,共近200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并结合中国武术分类研究等方法,对武当山区域内所有的武术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武当山这个特定区域内,武当武术应是一个综合的、概括性的广义概念。结合中国武术常见的分类方法,我们把武当山的武术活动划分为武当民间武术、武当军事武术、武当道教武术、武当武术流派,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简要阐述,以使人们对武当武术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木子 《中华武术》2005,(8):40-40
截拳道与散打同是享誉世界的搏击术,在国内都拥有众多的研修者和爱好者。可是,由于截拳道在中国内地发展得不规范,在一部分人眼中截拳道与散打没有太大的区别,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作为一个截拳道研修者,我想有必要明确指出它们的不同,以免抹杀了它们的特点。两者都源于中华武术,肯定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它们又有自己的特点,否则就不必用“截拳道”“散打”这两个名称区分了。各种搏击术通理颇多,在此不再赘述,仅通过我的所学所感,谈一谈截拳道与散打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木子 《中华武术》2006,(8):29-29
《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的“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已经圆满结束了。只是短暂的几日相处与学习,就能体会到老师与学生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和各位名家深入浅出的解说。使我在本次学习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针对武当武术文化如何进行国际化传播这一问题,以武当武术的来源与内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武当武术的思想起源、历史渊源以及武当内家拳的理论,诠释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含义,进一步剖析了武当武术文化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藉此为武术主管部门制定武当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费华 《武当》2004,(11):34-34
武当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武当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武当武术既具有前景广阔的产业开发价值,又是武当旅游经济最生动形象,最炫人眼目的卖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发展武当武术,以满足人们身心健康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武当山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武术研究"到"武术文化研究"的跃升,实际上是研究的视野跃升为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研究武术,旨在对武术本身达到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观照。因此,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进行界定,必须具有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作出界定,并不是单纯为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是简单地对当前理论界各类理论观点进行一种综合和折中处理,而是旨在通过定义本身揭示武当武术、武术文化是什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它与传统武术、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武当地域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武术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关联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邬爱迪 《中华武术》2004,(12):36-37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内外双修,乃习武之本矣,则武术兴矣。”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围绕武当武术的争议进行梳理,大致集中在:武当武术的创立、武当武术的内涵与外延、武当武术的理论和技击特色三个方面.认为在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武当文化研究为澄清芸绕武当武术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武当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武当武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就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指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基于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原则之上.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应勇敢地面对现实,走武当武术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湖北体育科技》2019,(7):600-603
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结合"两创"方针,对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认为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以四大视域为切入点:其一,"文化"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根";其二,"教育"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本";其三,"非遗"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魂";其四,"国际化"传播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径"。基于此,以传统文化发展为背景,以开拓创新为动力,找寻武当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凌召  青牛道长 《武当》2000,(7):37-39
传说峨眉宗武术有五花,八叶的门派。五花是按地域来分,八叶是按技击风格分的。在八十年代四川省武术挖掘运动中,只挖掘出了五花中的青成、黄林二派,而铁拂、点易、青牛三派都难见踪迹。事有凑巧,前些时笔者偶尔翻阅师傅给我的拳谱中,看到一手抄本,署名青牛道长著的《青牛十三剑法》,在后记中有八卦、太极、螳螂等名称,一时没有细究,唯恐有伪,也不敢妄谈。试将《青牛十三剑》抄录献出,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武当武术的争议进行了梳理:从民国起,对是否有武当武术;有关武当武术概念的内涵;是否有张三丰其人(太极拳的发明者是谁)等问题的争议至今不休。我们认为在武当山地区存在着:民间武术;军事武术;宗教武术。武当武术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挖掘武当武术养生资源,探索道教养生对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使武当武术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使武当武术养生文化进一步在世界传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章认为道教思想从“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神形相依”、“阴阳辩证”、“内修外行”这五个方面对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武当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脱离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09,(7):I0002-I0002
6月6日上午,“乘物以游心·弦语道太极——于丹·陈军武当论道”大型活动在紫霄宫隆重举行。著名学者于丹、二胡演奏家陈军就太极文化分别登台论道,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担纲主持。十堰市委副书记王启泉、副市长梁吉祥,武当山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郭本敏,太极湖集团董事长杨青山等领导和嘉宾出席。  相似文献   

19.
武当武术起源于部落间的军事战争,成长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特别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对武当武术的产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伴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却见证了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武术群体正渐次走向边缘。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武当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质性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条件之上,建议:第一,武当武术的保护应该是基于传承概念下的保护;第二,武当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基于保护、传承前提下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力求在保护中求传承、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胡容娇  蔡星生 《武当》2006,(10):27-2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中华武术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中华武术的挖掘、整理、弘扬、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态。然而,作为负载着丰富道家文化的武当武术,其生存发展形势却并不容乐观,如何契合时代发展,利用当今时代的有利因素,搞好武当武术的挖掘整理与普及提高,促进武当武术的全方位发展是值得广大武术工作者们深思的问题。对此,关于武当武术的现代发展策略,我们有几个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