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基,运用"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从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艺术与真理的关联、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这三个方面深入考察了什么是艺术、艺术如何发生、如何才有艺术,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细致研究追寻艺术作品的本源;同时也论及艺术作品的魅力与生命力等问题,其中浸透着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担忧。本文以上述三个问题为切入点,梳理海德格尔艺术追问的基本思路,探索其新颖独特、立意深远的艺术哲学思想,反思传统艺术观念以及当代艺术与人的关系问题,并对人类如何摆脱生存困境这一难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普曼谈到:“迄今为止,当代美学的大量注意力集中是否可以给艺术下定义这个问题上。”[1]关于“艺术是什么”这不能算是一个新题,它一直魂牵梦萦着诸多哲学家们敏锐的哲学神经,海德格尔凭借现象学显现与解释学循环的方式,在存在意义道路上追问,通向艺术的始源性。  相似文献   

3.
价值与真理的有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的本质只能是客体对于主体有用 ,而不能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真理的本质只能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如实即符合实际 ,而不能是真理对于主体有用。对于一事物的全部真理性认识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价值真理不等于真理的有用性价值性 ,它们在反映对象和具体内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的诗学名作,它以“存在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围绕“存在之真理”,在对“艺术的存在”的追问中,将“艺术的本质”界定为通过“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的“裂隙”的“构形”所实现的“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艺术乃“真理之生成与保存”,是真理之创建、发生和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背景的转换,教育却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徘徊。教育无用的观念给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扭转教育无用论。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有用与无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提出了教育由无用向有用理性转换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森 《天中学刊》2010,25(4):80-83
“真理”问题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核心话题。海德格尔从“无蔽”真理观出发,将“艺术的本质”界定为通过“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所实现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真理的现身要通过创作,才能诉诸“形象”;作品之“保存”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地纵身于敞开性之中,保存那由作品开启出来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陈小松 《语文知识》2007,(3):85-86,89
“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的关键术语。世界是敞开性聚集所形成的整体关联域:大地正好与之相反,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二者一显一隐,是一种对立的争执关系。艺术创作的真意就是将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安顿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考察了物、作品、艺术、真理、存在等问题。作为海德格尔思想后期转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道开启了海德格尔"思"与"诗"的对话,并明确表述了对艺术和诗所进行的本质的思考、本真的追问",乃出自一种思的必然性"。在哲学史、美学史上,《艺术作品的本源》有着重大的"事件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8,(3):77-83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海德格尔寻找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作品、艺术和本源的概念层层分析之后,最终发现并没有一个外物可以赋予艺术以本源,而艺术就是自身的起源,这一结果恰恰揭示了海德格尔对于存在和存在物的差异性思考。他把一切事物都纳入到其存在论哲学框架中,把人当作世界讲述自己的一个媒介,唯有如此才能以体验的方式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也正是他存在主义艺术论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真理的价值性并不等于“有用即真理”。从真理的价值性入手,分析真理价值性与“有用即真理”即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的区别,并指出实用主义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我们会发现海德格尔开展论述的三个基本特点:两组概念的相对而立,以及由此达成的"紧密相关的统一体";动态而非静止的建构生成性;以视角与关系构成的网络系统。此三者构成了海德格尔现象学描述方法的巨大魅力,也帮助我们走进了海德格尔作一个"永远的起跑者"的"思"之境界。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物 ,是为一定社会的文化建设服务的。探讨该问题可以使读者更加了解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 ,有助于加强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无用”?什么是“有用”?这似乎与时间期限的长短很有关系。让我来举三个例子说明那些短期看上去“无用”的知识,在长期的巨大有用性。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理科的,是物理学的例子。佛来克斯纳是一位对美国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当年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物,是为一定社会的文化建设服务的.探讨该问题可以使读者更加了解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有助于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的主旋律,而《艺术作品的本源》则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其做出深度的呼应。通过文本分析,我们认为后期海德格尔建构了"诗艺一体"的存在主义艺术观;同时,语言符号的神圣性在他的艺术阐释语境中复归并承担起构建"存在之家"的"诗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三个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能否切中对象成为一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再次,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了否定。这三个问题导致了西方传统知识价值体系的瓦解,使反本质、非理性、去中心成为现代哲学的走向,并使虚无代替真理成为世界最后的本相。虚无的发现是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人类学、语言学、生存论转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哲学由于在其奠基期就对人认识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因此产生了道家的本无论和禅宗的空观,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中西哲学不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发明,而且中国哲学虚无论的漫长传统,可以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佛学认为"色"、"空"为一体,区别仅是角色称呼的转换;艺术品中的虚实同"色"、"空"实质相似,辨其本质,实为一体。作为综合体的"空",实际上是指"空"的境界,是"色"与"空"、虚与实的升华。包含创作者在内的体验者,通过灵动处与"空"境建立关联,其感悟的深度以其可认知程度为准,认知如何,对"空"境的感悟便如何。  相似文献   

18.
"客观真理”论片面地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割了真理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造成了诸多矛盾。真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性,这样理解才能在真理观上真正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雅思与托福交际测试特点与有用性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思与托福iBT皆是交际测试理论实践的先驱和典范。从Weir(2003)所归纳的交际测试特征以及Bachman和Palmer(1996)的交际测试有用性评价原则出发,对这两种大型语言测试分项进行交际测试对比和评价,以检测两者在应用交际测试理论的彻底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语言测试在各项交际测试理论应用中各有侧重,互有千秋。  相似文献   

20.
道德社会化实现的根本途径取决于学生在日常事件上的磨练。而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检讨书就是当事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日常事件。那么,检讨书在何种意义上是具有"道德性",即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又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去道德性",即助长学生虚伪、败坏其诚信道德品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笔者还对检讨书所涉及的一项更为根本的教育议题即教师教化与学生自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