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2.
苦难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本文试从巴金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来源、苦难意识的内涵以及对苦难进行反思后的出路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命题。归结出巴全不仅是苦难生活的体验者、表现者,更是苦难现实的批判者,旨在让读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去埋藏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感谢苦难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坚强?是什么让我们有着顽强奋斗的精神?是什么让我们快乐成长?是苦难。如果没有苦难,哪来我们的今天;如果没有经历苦难,那么你的一生将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应该感谢苦难。苦难来临时,不要逃避。  相似文献   

4.
莫言和余华都擅长苦难叙事,但他们对苦难的态度却不同。莫言高扬人类对抗苦难的力量,而余华则展现人类面对苦难的无奈。莫言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一书的后记中写道:追求快乐,是无可非议的,更是无罪的。问题是:这种忘却苦难的快乐,在苦难突然降临之际,究竟有多大的对抗力量?……由于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难。如果说生命是一块黄金。那么苦难就好比黄金那绚烂夺目的光彩。苦难能够使人生鲜亮光彩,也能够使人生一败涂地。乐观的人勇于接受苦难,敢于挑战苦难;悲观的人只会一味地逃避,埋怨世道的不公。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以福贵这个典型人物为切入点研究底层百姓如何承受苦难,在面对苦难时能勇敢地活着的内蕴的力量。以他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揭示普遍性的苦难:人活着要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苦难,活着是非常不容易的。探讨他的苦难意识和生命意识,他面对苦难命运时的做法——"活着"。  相似文献   

8.
编辑导语 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顺利跨过鸿沟,没有哪一种人生不需要苦难助跑.苦难于我们而言.不单是阻力,亦是动力。昂起头采.笑傲苦难,用苦难武装自己的人生:用苦难给人生插上奋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9.
苦难教育是通过让受教育者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得到挫折感,来促进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当前,我国苦难教育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苦难教育不断缺失以及苦难教育在社会中得不到正确引导等问题。对此,当前应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纠正家庭教育观念以及丰富社会苦难教育活动来加强苦难教育,使苦难教育回归。  相似文献   

10.
苦难是文学写作一种重要的叙事资源,在写作题材、写作风格多元的新时代,苦难仍是众多作家的选择.但苦难不是人们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也不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因此作家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在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其中,抗争与消解是苦难救赎之道最基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鬼子的笔下,苦难与困境是人类生存的底色,但苦难不是他写作的真正目的,而表现在荒诞与困顿中人类的行走姿态,探讨苦难的根源,追问和寻求苦难生存中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形式才是他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丰乳肥臀》从面世以来就备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它是一部描写家族苦难的史诗性著作。文章选取了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苦难,并以此为出发点,从物质苦难和精神苦难两个方面分析《丰乳肥臀》的苦难主题意蕴,进而探析莫言苦难主题创作的成因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家的民间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3.
善待苦难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道万丈深渊。——巴尔扎克当苦难来时,达观的人说:  相似文献   

14.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苦难一直是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教育也存在苦难。而苦难在教育研究中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将"苦难"研究引入教育学领域,以期完整体现教育学的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精神,以引起学界对底层人民教育境遇和痛苦感受的关注和共识,使教育苦难最终得到权力光束的照耀和消除。  相似文献   

16.
变格后作文从两个层面上阐述“苦难”的论题。前三段从“面对苦难”的层面阐述;其后从“寻找苦难“的层面阐述——纵向深入论述。但是,第四自然段的首句应改为“能够正确面对苦难者是可敬的,更可敬是那些主动寻找苦难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从生存的苦难、心灵的苦难、人性的苦难三个维度论述了王十月长篇小说《无碑》的“苦难书写”,认为《无碑》保持了他一贯的“苦难书写”风格,是对底层打工群体生活境遇最真实的观照。从爱和人道主义情怀两方面分析了《无碑》文本和情感的双重超越,指出超越是王十月《无碑》创作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余华从先锋时的暴力苦难到后来的现实苦难,从对苦难的对抗态度到对苦难的消解,从残酷到温情。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思考,本文从探索余华作品苦难意识的来源开始,逐步分析作品中苦难意识的变化及原因,从而揭示苦难的实质和产物。  相似文献   

19.
吕叶 《文教资料》2011,(12):25-26
苦难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面对苦难的存在,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救赎之路。本文从胡性能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来探讨胡性能是如何通过死亡来完成对苦难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正>弃婴、继子、单亲……林彦的儿童小说《青花》讲述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苦难成长故事。然而,与庸常的苦难叙事迥异的是,讲述不动声色,语调平和冲淡,冷静得出乎意料。自始至终,不诉苦,不刻意拔高经受苦难之后获得的所谓历练价值。大多数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诉苦并不能消解苦难,甚至毫无用处。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承受。苦难就是苦难,对于当事人来说,往往痛彻骨髓,甚或是无法承受之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