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作过程中要进入文思泉涌、浮想联翩、精魄奔荡、左右逢源的境界,作者必须保持澄心静怀、空明清净的心理状态。创作主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审美创作及文艺事业有正确的认识并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历史感,同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保持高度的审美注意,把心理活动、才能智慧集中和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  相似文献   

2.
虚静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静论鲁文忠关键词古典美学;审美心理;虚静当“虚静”主要从先秦道家哲学认识论领域被引用为古典美学范畴后,就以其确定而丰赡的含蕴,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史上堂而皇之地占据了重要的特殊席位。将古人纷呈复杂、零星分散的有关言论、思想集中起来,爬罗剔抉,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3.
山水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求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品格、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虚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论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强调虚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创作出较好的毕业山水画作品,对于学生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虚静"理论的阐释着重于"审美观照"和"审美心胸"的静态内涵,对它的现代审视则指向"审美判断"和"审美实践"的动态内容与深层目的。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视域中,"虚静"既涉及审美心态,也涉及审美方法论。"虚静"的审美态度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容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5.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6.
“虚静”是中国美学史上颇具特色的范畴。它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蕴含着审美的精髓和机制 ,是审美体验的极境 ,也是审美创造的前提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虚静”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键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额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虚静说”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揭示了“虚静说”与作家创作心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虚静的心境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来历代文学批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相似文献   

10.
虚概念的“真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所指对象的概念,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真假特性是判断(或命题)所独有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物并不构成真假问题,只构成实虚问题,主或虚概念有真假的主张或违反逻辑或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1.
说虚静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说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虚静与迷狂     
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进入两种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虚静与迷狂。在这两种极致状态中,情感与理性,无意识与意识都起着不同作用;但也有着共同的内在指向:在与日常情感的疏离中,使创作的“自主情结”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5.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虚静说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肯定了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静谧是体道悟道的重要条件,也是认识美、把握美和艺术构思的重要条件。它揭示了审美创作活动的心理特征,并触及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8.
“虚”与“实”是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之一。在雕塑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能产生出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使观者产生审美上的愉悦。雕塑的“虚”与“实”通过雕塑的瞬间动态,发挥联想,具有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特性。雕塑和其他艺术一样,“实”的艺术表现出明晰与严谨,正是因为有“实”的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虚”的雕塑艺术创造,才具有其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道家文化背景和早期文本《庄子》入手探讨"虚静"这一美学概念的文化背景,指出虚静和养生、调气的关系。这一背景最终为"养气说"提供了生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