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煜 《电化教育研究》2012,(8):109-113,120
抗战前,以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为代表,江苏民众教育馆推行的教育电影曾风靡一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当局对基层统治的需要,教育电影成为对民众进行公民训练的有效工具,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显而易见。不过由于许多教育影片枯燥乏味,从而也影响了观众对教育电影的兴趣。同时,在中央政府厉行民众训练、推广播音教育之后,江苏民众教育馆推行教育电影的鼎盛时期也过去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彻底失败,作为侵略工具的20多万“满洲农业移民”及其他非武装日本人开始了无秩序的大逃亡经历。他们当中的很多妇女和儿童因受到中国东北当地民众的救助而得以活命。人数众多的儿童被中国民众救助后,有的顺利回国,有的留在当地融入中国家庭及社会,被称为“中国残留孤儿”。本文通过亲历者的口述,还原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众对日本儿童救助的史实。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国民党精神面貌低迷,工作作风消沉,党群关系恶化,导致国民党党务工作开展困难,效率低下,陷于瘫痪,党务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贪污腐败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与国民党的战时高度集权体制、党务工作人员待遇低下、轻视民众力量有很大关系。明晰这段时期国民党党风问题的种种事实,对我们今天如何搞好政党的党风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地区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国难乡仇当头,满族青年作家群挺身而起,脱颖文坛,为祖国为民族庄严写作。端木蕻良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家。《科尔沁旗草原》在同时期的中国文学格局中,卓尔不群,不单有着囊括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艺术品质,且于现代文坛上较早张扬起白山黑水的雄浑文风。在中国多民族文学队伍中,端木蕻良的族籍身份问题值得关注,其早期创作透露自己具有双重血统,晚年又明白无误地把自己归入满族作家群体,证实了在身份抉择上面的主观选项。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加强推行党化教育的力度与解决后方中小学教科书供应的困难局面,于1943年推行了国定本发行体制。然而这一新体制的出台却并未达到当局预期的目标,其中原因则是其统治区域的缩小、其他书局的抵制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7.
老舍 《中文自修》2008,(7):44-45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象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  相似文献   

8.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传统史家实录的方式记录了武汉会战战区地带黄梅乡村民众的真实的生活图景。小说在富于时代、地域色彩的民俗和风情的书写中,展示了中国民众壮丽的生存姿态、顽强的生存意志、坚韧的生存毅力。中国民众求生诉求的强度,正写照着侵略者的残暴的酷烈程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四强国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爆发最早,结束最晚,遭受的战争灾难和牺牲最为深重.中国人民在14年的长期抗战中,浴血奋战,牵制并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大量兵力,削弱了它的经济实力,对欧洲和太平洋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型经历着新的变化。全球治理理念的兴起,强化了国际组织作为独立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意义,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推动着国际体系结构的转变,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国际组织体系。以此为契机,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在不断加深、调整和重构。国际组织不仅是中国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平台。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仍亟需从外交战略高度加以全面谋划,切实增强议程设定能力,重点推进周边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二战期间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 14年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抗战不仅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关键 ,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减轻英美在远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研究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成果颇丰。这里以20余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着重梳理与该领域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观点,同时还就战时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与国际秩序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作概要归纳。由此,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拓展本领域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抗战期间苏 中斩 易货贷款及军火物资援助,并对中国的偿还也作了一定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罗慧 《文教资料》2010,(20):111-113
民国时期一份湖南省教育厅督学的教育视察报告,呈现了当时省级教育督学对一所私立中学的视察过程,反映了该中学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状况,以及督学对此的价值判断。深入分析,可见抗战期间湖南中等教育的发展、湖南教育主管部门为之付出的努力。湖南教育在艰苦的抗战期间所创造的辉煌,与当时主政湖南的官员群体的个体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起,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及发展历程中就有了国际组织影响的痕迹.本文以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的合作为例,阐释了这两个国际组织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发挥的影响,在分析合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建立更为密切的工作关系,从而扩大我国在全球经济和知识发展中的作用,并使我们更好地应对来自诸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一)竞争、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三者的关系 研究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必须弄清竞争、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三者的关系.市场经济按其本身规律来说,是一个竞争经济,有一个竞争的机制在起作用.竞争的结果,不外乎两个:一个结果是市场份额的转移,即过去所占的市场份额由多转少或者由少转多了;再一个结果是优胜劣汰规律起作用,导致一些企业关门了,破产、倒闭了,一些企业则发展起来了.或者说应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学会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志强 《红领巾》2004,(6):81-83
民众信仰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必然反映到当前中国民众的精神层面中来.当前,中国民众精神层面存在着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主义信仰遇到冲击.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信仰的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并进行科学归因、合理引导.当前导致中国部分民众社会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带来的影响,也有中国社会主义沧桑历史中极左思想对民众的心理影响的阴影,还有现实中国所出现的矛盾在人们心理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形象的建构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自我建构。抗战文学负载着完成民族国家想象的文学表达和话语实践的重任。其文本的符号表意系统呈示中国形象的可能性形态及精神表征:重"群体"的集体主义情怀、崇尚生命"强力"的革命意志。抗战文学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确立了自身现代民族"主体性"工程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战是日本败降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败降的原因,各国特有不同的认识。某些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学者,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过高地强调和估价化们本国的作用.而忽视甚至贬低中国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二战期间,中国作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参战时间最早最长;参战人数多,作战规模大;作战成果显著;付出代价高昂。此外,中国战场对其它战场也给予了重大援助和有力配合。因此,中国抗战是日本败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