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正>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高考历史命题也离不开史料。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总认为材料题太难,不容易得分,一些历史教师感叹材料题不好讲解。经过多年历史教学实践,我逐渐总结出解答材料题的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一、信心是前提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对解答材料题缺乏信心。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一是"不敢做",材料的文字太多,看见就"怕",肯定不会做;二是"做了也白做",辛辛苦苦做了但是不  相似文献   

2.
<正>"模拟课堂"也称"无生课堂",它是指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省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自编自导自演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场有着充分预设而"没有"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如今,"模拟课堂"渐渐成为新教师招聘、教师职称评审考核、各类教学比赛的新宠,走进教师的教学生活。模拟课堂和传统课堂究竟有何区别?一、恰似"独角戏"——模拟课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情况下,教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选用史料,分析说明教学中的历史问题,用双重或多重证据的方法求证真实历史,师生共同探索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近年来运用广泛,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这比起早年的"无史料即在教学"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广泛运用,史料教学问题迭出:运用史料目标不明、对不同史料的不同功能不作区分、史料有趣而无用、史料使用无限度,等等,有悖史料教学初衷。由此,我刊针对史料教学问题征文,"更好地引导史料教学的发展",这是开展本次系列讨论的出发点和目标。教师可从自己角度解读史料的运用诸法,并依此成文:例如,运用史料的目的不仅仅  相似文献   

5.
正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教学的核心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内容,引导其从中得出结论,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精神。而从引导学生的思维形式上看,史料教学的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1.从史料中来,坚持"史由证来"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或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或解释等.客观历史不能重现,所以我们了解历史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史料.作为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资料,史料"便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以往人类文化的痕迹",离开史料,人类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史料。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是指从四个方面——文献典籍、德行修养、做事尽心、做人诚实——教导学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原则。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审视,"四教"涵盖了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体现了先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换个角度审思,学高身正方为师,"四教"是对教师必备素养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19):151-152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史料教学为主,整合教材资源,引用史料,启迪学生从史料资源中学习历史、培养能力。史料教学不是整节课的材料堆砌,而是课堂某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史料教学不是教师主宰灌注,而是师生互动研习,这个过程就是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对话——政治课堂生成的"催化剂"。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型政治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自",而是生生、师生和自我之间自然而然的智慧"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改革已取得诸多成果。如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等理念已被广泛认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达成已受到普遍重视,实施课程的基本路径已日趋多元化等。但也不容否认,高中历史课堂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四无"的问题,即教师无思想、师生无情感、课堂无思维、学习无主题。显然,这种"四无课堂"严重制约了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笔者认为应将"学术性"引入课堂,构建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用"学术性"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近年来运用广泛,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这比起早年的"无史料即在教学"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广泛运用,史料教学问题迭出:运用史料目标不明、对不同史料的不同功能不作区分、史料有趣而无用、史料使用无限度,等等,有悖史料教学初衷。由此,我刊针对史料教学问题征文,"更好地引导史料教学的发展",这是开展本次系列讨论的出发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了"导读——导思——导议——导结——导练"师生双边密切配合的"五步教学法",实践证明,此法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近年来运用广泛,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这比起早年的"无史料即在教学"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广泛运用,史料教学问题迭出:运用史料目标不明、对不同史料的不同功能不作区分、史料有趣而无用、史料使用无限度,等等,有悖史料教学初衷。由此,我刊针对史料教学问题征文,"更好地引导史料教学的发展",这是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了"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边角史料",这些内容对教材主要部分进行了补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边角史料"并没有发挥其最佳效果,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的教师在面对"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时,没有对两者进行区分,笼统地给学生讲述或诵读,使学生对于这两者没有清晰的认知,分不清主次,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学习历史.在笔者看来,这两者无论是从"侧重点"还是使用过程来讲都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就简单地谈谈对这两者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在《美术的辉煌》教学中,教师可以《蒙娜丽莎》画像和《时代周刊》封面范冰冰头像比美为话题,引入探讨名画的审美标准——名画不仅因为刷新了"美"而被铭记史册,更重要的是其历史价值;针对《马拉之死》画作,课堂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史料挖掘和分析,置身历史长河,诉说"时代故事",形成"历史解释";通过欣赏油画《夏洛蒂·科黛》,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到底要学什么",倡导批判思维。  相似文献   

16.
学校以"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办学宗旨,确立了"规范为源,服务为魂,质量为本"的办学思想。"规范为源",就是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规范师生的言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后勤人员的服务行为,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使完善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服务为魂",就是全校一切工作要为教学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质量为本",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既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育质量为根本,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与发展能力。——大悟县第二中学曹世辉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特别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授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步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久而久之,这种格式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已成为一种标准化生产的僵化套子,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失去了不少的童趣和灵性,压抑了师生创造的激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  相似文献   

18.
2018年春,教育部制定的最新版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终于下发到高中历史教师手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其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有如下培养目标:"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2007,(21):40-44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换句话说,未经阐释的历史无法真正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因为没有阐释便没有反思。教学也是,面对语言和文本,教师的再阐释使死的语言、死的文本变成了活生生的"现代知识"进入了学生的理解视野。基于此,我们来看夏琨老师的这节课,它是这样的尝试:它不再是对照教参一字一句,由文言到白话照本宣科地"直译",而是在语言转换这个语文难题中加入了老师自己的思想阐释:文言文是否可以"反译"?是否可以从现代文出发去反观它的"前生"?夏老师的结论是——原来"古文不过如此"——如果说历史加入了当代人的反思变成了当代史,那么语言加入了时代与个人的阐释便变成了语言活动的当代实践。另外,由"言"及"文",在文本解读层面,夏老师亦是"主题先行"。一篇课外选读课文经他的阅读与思考"主动"拿来作为自己思想的注脚——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在夏老师看来,《晏子辞千金》这样的典籍是最适合拿来做课文的,因为它们是思考"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命运困境"的典型"标本"。于是文本经过教师思想的"再阐释",课堂立刻有了"化学反应"——一节本来枯燥的文言文课最终走向的是师生双方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共同探讨。当然,教学实验是不排斥争议的。例如夏老师的这些阐释是否牵强,是否存在"过度阐释"之嫌?关于文言文教学"变"与"不变"、"人文派"与"工具派"等老话题是否又有新的解释角度?包括一些教学细节都值得我们争鸣,因为面对这样一次"再阐释"的教学实践,对教学阐释的"再阐释"同样是拥有无限可能的空间。各位老师,请您握紧自己对教学的"阐释权",加入问题的思考吧。  相似文献   

20.
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文本、学生之间有效互动,使课堂成为师生感悟自然、关注人生、引领心灵前行的场所。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价值、成就灵动课堂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做好以下"四变"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捷径。一、变教师主导的被动为教师引导的主动——让课堂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