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自梁启超提出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基本设想以来,它刚刚走过近九十年的历程。按照研究的特点,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史部目录学、历史要籍介绍式的研究阶段","综述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之史学面貌的阶段",以及"探索史学  相似文献   

3.
北宋曾巩对史实、史家、史书之间的关系具有全局的认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良史"的四个标准并作了相应的解说,这对于认识史学和"良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曾巩用他的"良史"标准来衡量历史上的史学家时,认为自司马迁以下,皆不符合这些标准,故不能称之为"良史"。这样,曾巩的"良史"论及其史学批评,也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虎教授     
李虎教授,1955年2月出生,陕西兴平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曾在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负责人,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自任教以来先后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人口史、中国法制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学历史教学论、训诂学、史学论文写作等10多门课程。完成咸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项。担任"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中学历史教学论》一书的副主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史学有没有历史理论?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起,从那时起就一直困惑着许多史学工作者.2011年,经过15年努力,我校瞿林东资深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系统而深入的回答.该书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全书三卷,130万字,对先秦到清代中叶的中国古代史学做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工作,探寻并展示中国古代史学中历史理论发生、发展和繁荣的轨迹.目前所知,这是国内以"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为题的第一部著作,毫无疑问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通读全书,深受教益,特别是书中关于某些问题的讨论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对一些历史理论问题的思考有所进展,篇幅所限,仅撷取两点于下.  相似文献   

6.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的两个核心概念。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又一高潮,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本课以耶律楚材家族400年间的起落,折射辽夏金元统治的世事变迁。将看似松散、彼此独立的几个少数民族并立或更迭的政权,以及从并立到统一的历史过程加以勾连统合,在建构整体化知识体系的同时,窥见"多元一体"和"多元共辉"的核心内容和主旨;彰显多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要目;践行"叙史见人"和"释史见事"的史学特质和教学理念。进而尝试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深度学习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具有源远流长的史学。这一份十分珍贵的史学遗产,亟待史学工作者给以科学的总结,以便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历史科学,为四化建设服务。最近喜读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仓修良、魏得良同志所撰《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下称《简编》),感到这是以很大努力写成的一部有见解的中国古代史学史。虽云《简编》,其实是一部系统的、内容翔实的颇具特色的史学史专著,很值得向读者作一番评介。(一) 本书最大的优点和特色,是从中国古代史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阐明它的客观发展的规律.作者认为,要撰著中国史学史,就是要  相似文献   

8.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王世贞史学活动和晚明史学特点,探讨了王世贞史学理论成就.他在论史学的范围,以及国史、野史和家史价值的论述上,具有创新性意义.他提出的"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扩大了史学研究和史料的范围;他还指出"三史"各自价值和缺陷,并初步揭示了三史之间的关系,这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对明清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的创新经历了由"政治革命一体化",到启蒙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再到"文学"与"历史"融通的多维史学观的演化;在"板块结构"和"选择的眼力"上,近来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均有新开拓;"史"与"论"关系的融合在重史料性与史实性基础上,"论"又有其个性特色,这是文学史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史学大家,即指史学发展过程中那些丰碑式的或高山式的学者。陈寅恪因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深研究;因其孤傲的形象,更因其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为国内外学界所推崇,好评如潮。毫无疑义,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史略》一书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贡献:一、《史略》在著录文书、分类等方面有所创新,是一部成熟的史籍专科目录,为历史文献学做出了贡献;二、《史略》集宋以前史学批评之大成,展示了古代史学批评的总体水平;三、《史略》体现了作者的史学思想,从侧面透露了南宋史学发展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2.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年来取得很大成绩。在抓好课程与教学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相似文献   

13.
教育活动史提出的原因可概括为倡导者的"五个基于":一是基于对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现实考虑;二是基于学术更好适应形势发展以满足和促进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三是基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观点的坚守与运用;四是基于对杨贤江等近现代中国教育史学创始人"行动之存在"历史发生观的继承与弘扬;五是基于对国际历史学界近年勃兴的"实践史学"思潮的呼应与发展.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教育活动史研究走过了从概念提出到理论建设再到体系确立的发展道路,在领域深化、视野拓展、成果创造等方面获得了快速提升.面向下一个十年,教育活动史研究应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放教育活动史研究视野;深化教育活动史理论研究,聚焦教育活动史问题研究;建设教育活动史研究共同体,保持教育活动史研究活力;承继中国传统历史叙事方式,加强教育活动史研究魅力.  相似文献   

14.
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书,主编《历史·现实·人生》系列(七种),发表《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  相似文献   

15.
把握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试论“五段两线三解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段两线三解放"是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所谓"五段"是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和"交叉语言学";所谓"两线"是指贯穿语言学史的"参差论"与"整齐论"的斗争;所谓"三解放"是指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为代表的三次突破性进展。"五段两线三解放"是"点"、"线"、"面"三结合研究语言学史的有效框架,它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是由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发展而来。目前。学院下设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及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分别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均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学院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资助学科。  相似文献   

17.
南宋浙东学派的学们以“事功”为出发点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在史学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特别是明清学的史学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总结他们的史学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现实意义。本试图从他们研究历史的出发点、所坚持的历史进步论、呼吁史学体裁的变革及主张六经皆史、注重发挥义理的观史之法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纷繁复杂 ,同学们可能感到茫无头绪 ,解答中国古代史问题时觉得无从下手。究其原因 ,主要是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缺乏整体的了解。如果同学们能从宏观上把握古代史 ,其发展的脉络就清楚了 ,思路也就开阔了。中国古代史的线索主要有三条 ,就是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政治史主要指政治制度也包括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 ,经济史主要是指农业、手工业、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 ,文化史主要是指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史学、体育等。我们在回答中国古代史的有关问答题时 ,都应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君史"与"民史"之争为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学界热议话题。新近整理出版的四部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中,屠寄的讲义已多少染上了一点民史的色彩。陈黻宸的讲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公理与公例,专门讨论"社会之原理",是对君史的一种对抗。王舟瑶置学术史于第一位,也有疏离君史、接近民史之意。但王舟瑶认为旧史学中有君亦有民,不能引申为旧史学只是君史。汪荣宝大讲清代政治、军事和外交,叙述爱新觉罗一姓之兴衰,所编讲义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一部清朝君史。于是,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编纂民史者,反对摒弃旧史学;撰写君史者,又深谙新史学。君史与民史在京师大学堂的讲台上共同演绎了史学的变调。这或许不合乎人们固有的印象与想象,但却可能更接近清季史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学科史的角度探讨奴隶社会两阶段论、两类型论何时和如何传入我国,以及它们对我国史学尤其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学发展的影响。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希同仁指正。 (一) 两阶段论,即把古代奴隶制社会分为早期(古代东方)和发达期(古代希腊罗马)的理论,是1934年由苏联学者米舒林首先提出的,四十年代为司徒鲁威所发展和完善。①它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人们一般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它已被介绍到我国。 1936年,在米舒林提出两阶段论两年之后,我国学者吕振羽在《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