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之初,在军队编制上,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明中后期卫所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继顺治之后,康熙一朝继续对其进行大力裁并.作为康熙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一个阶段,康熙元年至二十五年,共裁并卫所一百九十一个.其中,康熙元年、五年、七年和十七年是卫所裁并的高峰.卫所裁并较多的政区是江苏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与湖南省,康熙五年福建省与广西省卫所全裁,康熙十年贵州省的五个实土卫所被改置为县.这一时期的卫所裁并为之后大规模地改卫所为府厅州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观海卫是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一个卫所,现名观城。观海卫的主要居民在明清卫所驻军前就已在该地繁衍生息,当时驻军的大批姓氏除了迁自福建福宁卫(现霞浦县),还迁自温州乐清。驻军所用方言称为"燕话",是当地的一个闽南方言岛。但燕话在使用人口、时间上并不占优势,使用范围也日益狭隘,即便是会讲燕话的人对燕话的情感态度也很消极。  相似文献   

3.
顾诚提出明代行政区划体系分民政、军政两大系统,军政系统管辖大量人口田地。他用这个观点解释明初850万顷田地的统计数据,引发了对明代人口田地规模、行政区划制度的讨论。军政系统中,在府州县城外另外建城设治的沿海卫所,是否管辖原属州县的部分人口、田地?这是顾氏新解释和新观点是否圆满成立的焦点。沿海地区明代省府州县志和明清沿海卫所志的相关记载显示,明代沿海卫所户口登记中无民人,州县的里甲数量未受新设卫所扰动,卫所对当地民人实际上并没有管理权限;卫所名下除屯田外并无从州县划归的田地,而且对秋粮直缴卫所的州县田地、对城内外原属州县的旧额田地、对卫所军余零星新垦的田地,皆无管辖权。由此可知,明代沿海卫所不管辖任何本属州县的人口和田地,明代人口田地的实际规模、军政系统在行政区划体系中的地位,或可再加斟酌。  相似文献   

4.
关于清代西南地区集场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自从施坚雅以来学界已有一些研究,对西南地区的坝子社会,近年来亦有所关注。明代在西南边陲地区一直实行州县与卫所、土司并行的管理体制,虽然自明末至清中叶陆续实行撤卫并县和改土归流的改革,但卫所和土司的影响依然长期存在。从川滇黔界邻地区的叙永来看,场的起源不仅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也与帝国向西南扩展过程中的卫所、土司有直接关系。卫所和土司往往建立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坝子上,场的发展也首先在这些地方兴起。在此后即清代的发展中,场的发展甚至是代表帝国扩展的政治力量与代表市场化的商业力量相互借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两宋处于与周边民族政权辽、金、夏共存时代,位居中原正统地位,其地方行政区建制代表该时代特征。 宋代行路州县制,其基本行政区为州县二级。有宋一代,地方长官之称谓与授任与前代大为不同,其路级行政区建制则为我国古代行政制中之殊见者。  相似文献   

6.
明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军士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太医院、惠民药局、地方医学及军中医者等。太医院向京军及部分边卫派遣医士,主要职责是培养军医、供给药材,缓解军卫医疗紧张的状况。各府州县下设立药局和医学,加之根据现实需要而设立的惠军药局、卫所药局和医学等,尽可能地实现军士医疗的全面覆盖,在明朝前中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以州县差拨、民医选调、军中自培等为主要来源的军医在明代军营中普遍配置,是镇戍营兵制出现后军士医疗的主要力量,在军中力量不足时,还会寻求州县医疗力量的援助。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辽东建置屡经变革。洪武初年沿袭元代旧制,设府、州、县,未几即陆续罢府县,而改置卫所,且时有州县与卫所并行。至洪武来年,尽革府州县,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卫所统治辽东。永乐七年,又别设自在、安乐二州,以安置内迁的女真等少数民族。综明一代,辽东建置基本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二十五卫、另自在、安乐二州为常制。而辽东都司又总归山东布政使司统辖。其建置基本定型于洪武年间,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置辽东卫,为明在辽东置卫之始。同年七月,建定辽都卫,统辽东诸卫军马,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司。至是,辽东都司作为辽东的最高军事  相似文献   

8.
卫所的宗教信仰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明清国家与地方的互动中,受到国家典章、人群流动、地方治乱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向。沿海卫所道教宫观的日常运作往往由本地道士负责,统属于府县道纪、道会司来进行监督和管理。随着海防压力的陡增和卫所军力的衰颓,本地道士逐渐掌握了宫观的控制权。进入清代,在新的制度背景下,这些道教宫观的“卫所”色彩已经褪去,与城外府县的宫观并无二致,完全融入地方道教的传承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9.
清雍正年间青海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初河湟地区沿袭明卫所制,改卫军为屯丁继续屯田。但由于战乱频繁,荒田仍很多,不少熟田继续抛为荒田。顺治十年清政府以大兴屯田来加速开荒工作的政策在甘青一带也得到推行,但成效仍不大,只好改弦更张。雍正二年(1724年)定制,内地卫所悉归并州县,于是西宁卫改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二县和大通卫。从此湟水流域前明所遗屯田并入  相似文献   

10.
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我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一文中曾经指出,明代的卫所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组织。这个论点的重要根据之一是卫所制度在清代仍然延续了很长时间。道理很明显,如果卫所仅仅是军事组织,我们就很难解释在改朝换代以后,清朝会允许它继续存在。只是因为大部分卫所管辖一块地盘,它们对辖区内军、旗、舍、余征收的子粒同行政系统的州县征收的赋税在数量上和方法上相距甚远,力役制度也有很  相似文献   

11.
宋代掀起四次大规模的兴学高潮,地方州县学校遍及全国各地。文章通过对学记的分析,考察了宋代地方州县修建学校的资金来源,发现地方官学筹集资金是一个多渠道的方式:或朝廷和路级官府拨款,或州县官府自筹经费,或民间捐献。不同的州县有不同的筹款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温州唐末五代移民的社会背景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唐末五代出现人口大量内迁的100年(878-978),其原因是:黄巢义军在南方的活动导致周边被扰掠地区(特别是闽东)向温州移民;朱褒割据的温州与周边州县相比维持了20多年的相对稳定;吴越钱氏与闽越王氏的不同政局构成福建大规模向浙南移民;钱氏军政地方长官的良好政绩更促进了温州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明代卫所的后世影响没有因其在清朝的裁撤而消失.相反,卫所裁撤以后的改革与调整仍值得关注,因为它关乎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政区调整 、 插花地划拨 、 地方赋役制度调整与里甲社会的重新组织等一系列问题.与改土归流相对应,这一过程可谓之"改卫归流",它是清朝政府消弭明代军民二元体制并巩固其既有统治成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长随(家人)是清代地方就业渠道多元化和地方行政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清代州县“非正式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随在衙门中地位不高,亦公亦私,不同于吏役,作用上则弥补了地位较高的幕友、吏役之所不能。长随种类繁多,各有职掌,对清代州县行政意义重大,而在负面影响上亦较幕友、吏役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长随也在幕友、官长和吏役之间起到了平衡作用,这种平衡是地方衙门稳定运行的基础,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清代州县结构实用性、稳定性与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定期修订《赋役全书》对州县经理的税收和开支实行严格控制,然而清代州县财政的实际运作却与这种制度设计严重背离。有清一代,州县不设职权独立的财政机构,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全责,依靠私人雇员和奴仆经理税收财务,造成州县财政在实际运作上的家产制。各州县均存在大量法外收支,贪污、中饱、陋规、摊派被合法化、制度化。清代州县财政的家产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秦以后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卫所军事移民是国家强制力造就的移民群体。不同地域军事移民群体来源地区、移入时间、在地化程度、在区域社会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以明代赣州卫为代表的漕运卫所跨越明清5个多世纪,是探究卫所制度、屯田制度、军户制度诸问题的极好案例,需要运用传统制度史与区域社会史结合的研究方法、家谱及科举录等新史料深入讨论。赣州卫军事移民总体呈现南方籍多于北方籍,早期移入者比例高于中期和晚期的态势,他们很好地融入地域社会,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还导致赣州地区风俗的变化。这也是古代国家以移民治理基层社会,进而带来多民族、多族群交流与融合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明代海防设施因抗倭需要而设,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结合的产物。其海防设施具有防御体系完备、虚实结合,选址据要设防、据险而守,卫所堡寨布局精密、战暇兼顾等三个重要特征。明代海防遗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重要的国家文物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8.
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卫所制为主,后一阶段以镇戍制为主。在卫所制下虽可防止“强臣握兵”,但兵将互不相识,战斗力往往受到影响。所以,明中期以后以卫所为基础而又不同于卫所制的镇戍兵制,逐渐在边兵与外卫中居主导地位。镇戍制虽有非经制的一面,但其基本精神颇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从卫所等抽选精兵(或招募)以增强战斗力;二,兵将团操训练,使将有常兵且兵马集中;三,以督抚分寄的方式赋予地方大员以稍大的兵权。一句话,镇戍制属临战体制,与京营兵制有相似之处。在镇戍制下,督抚的兵权虽略有加大,但仍然受到限制,兼之国家核心武装力量(京军与边兵)的军饷由中央提供,这就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出现。尽管镇戍兵制以守为攻,趋于保守,但它对支撑大明江山起了一定作用,对清绿营兵制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两浙地区州县官学大致经历了由零散到普及、由不稳定到稳定、由随意到规范的演进过程。它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求实”,在管理制度上追求周密,从而表现出稳定性强、普及面广、规模大、教学水平高等特点。繁荣的地方经济、发达的学术文化、重视教育的社会传统是两浙州县官学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贵州的城镇发展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对了解西南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有重要价值.从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设置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分析明代卫所设立与贵州早期城镇建立的关系,卫所在城镇发展中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