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生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与道德行为改善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却不能刻意用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个体在人格成长中经由社会化的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即十岁以前的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上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律的判断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向学生发出命令的权威性,依赖于发出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云南中小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关系。方法:用团体施测方法对410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进行评定。结果:小五、初二学生及哈尼族学生的道德发展得分有一致性,男、女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具有一致性;昆明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元江学生。讨论: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相关非常显著,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内化是影响其道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面对多样性、复杂性的社会环境时,如何正确地执行自身道德行为,其道德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局限,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道德和伦理标准的批评意识都比较薄弱,最容易发生道德判断错误,这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不利。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搜集整理了关于道德判断能力的书籍和论文,结合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呢?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一般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导,也是产生相应道德情感的思想基础。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可变性较强时期,应不失时机地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教给他们一些初步的道德知识,引导他们分析…  相似文献   

5.
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道德认知的发展包括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也包括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道德概念是道德判断的基础,道德判断的发展更能促进道德观念的提高。就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力量而言,道德判断力的提高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更大。因此,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基本原理及结构(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基本原理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以哈佛大学教授柯尔伯格为代表,他在瑞士学者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从…  相似文献   

6.
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本文试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作一些介绍。一、道德认识。低年级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容易表面化。他们会把“勇敢”与“冒险”混淆起来,甚至做些不守规则的动作,以示“勇敢”。同时,他们在道德判断上,  相似文献   

7.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难以转化为道德行为,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原因多种多样,如:第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许多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养成及保持关注较少。此外,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关注学生道德认知的教学一般比较枯燥、乏味,他们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也不佳。  相似文献   

9.
道德想象力对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道德冷漠、道德失范、道德行为失当等问题,都与道德想象力的缺失或弱化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和道德素质的发展,是提升德育效果、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路径.纵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这本课程,其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作为培养小学生道德想象力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实践所获得的情感教育内容,必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围绕历史问题进行历史探究与课堂讨论,在思辨中感悟、同化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唯理性的误区,而非理性因素对学生道德认知过程具有诱导和支配作用,对道德认知发展具’有激励和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判断具有评价和选择作用,对道德实践具有导向、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因此,非理性因素在人的道德素养与道德行为养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的任务道德行为是一种复合现象。因此,研究道德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分清这种现象结构上的基本组成成分,探讨道德行为的鉴别和培养方法。首先,我们要分清道德行为的形式和内容。就形式而言,道德行为可以分为口头行为和实际行为。口头行为,是指主体对其在想象的道德冲突的情境(即在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之间进行选择的情境)中如何行动的一种抽象推断。实际行为,是指在真实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品德有所偏差学生。要转化他们可以从其心理根源入手。品德有所偏差学生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因此转化他们就需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及培养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化品德有所偏差学生  相似文献   

14.
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判断是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前重要的心理过程。研究发现 ,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不同于科尔伯格模式。在道德行为决策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上总是先决策后判断。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所采用的阶段也不是唯一的和固定不变的 ,受到各种影响因素及道德判断功能的影响。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模式是功利性的而并非纯认知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做出的道德判断与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道德行为发生分离,不仅出现了"言行不一"的尴尬境况,而且对道德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过去关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假设性的道德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道德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预期,并不能与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达成一致。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神经机制、心理过程、情绪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分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六个水平,强调价值判断重于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它的启示是: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阶段,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一致、注重道德环境建设并应充分发挥学生道德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助人行为为基础,分析初中生道德行为情况.探讨了道德行为与道德自我的相关关系.提出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学生道德自主能力的以生为本道德行为养成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助人行为[1]为基础,分析初中生道德行为情况,探讨了道德行为与道德自我的相关关系,提出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学生道德自主能力的以生为本道德行为养成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知、情、意、行”提高和道德能力增强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对道德原则的掌握、道德概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原则和观点去分析道德情境,对社会现象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讲清应遵守的各项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在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刻的认知,明确是非标准,还要有效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给予学生  相似文献   

20.
杜允 《教学与管理》2012,(33):41-42
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心理倾向。道德发展中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模式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1]。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校规范的接受是一种服从,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