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史的重建首先是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重建。近一个世纪以来 ,三代考古取得了飞速发展 ,重建三代古史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量三代考古在古史重建工作的角色 :第一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证认及其对于确定夏代信史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 ,商代都邑考古的成就及其为构建商代时空框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 ,先周文化研究和周代列国考古对于深入了解周文化和周代历史的重要意义 ;第四 ,三代考古所建立的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孔珂 《文教资料》2011,(24):123-124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作为留学生的他从西方学习人类学归国后,开创中国考古学,突破中国传统金石学的障碍,领导和指导近代中国开始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李济也离开大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此后渐渐湮没。新世纪的今天,在从事中国考古学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该思考这位伟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当然也应当正确评价和认识他在学术界应有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杜慧敏 《文教资料》2005,(23):72-73
从人类学角度来看,语言除了具有交际作用外,它还有引导和解释功能;语言具有改变人本身使人成为一个负责的自我的力量;教育人从小学会坦诚对话是人类维持和平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羌族的禁忌源于原始社会羌人对于万物有灵和神灵、祖灵、鬼灵的信仰崇拜,具有传统久远,分布广泛的特征;羌族禁忌的核心功能是自我保护,其在稳定羌族社会秩序方面,有着一定的社会契约的功用,对于羌族传统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等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羌族民众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对象,由于其与艺术、审美制度的内在关联,也必然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发生学上考察,艺术和仪式具有共生关系;仪式自身也潜藏着审美因素;仪式作为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展现,这种诗性智慧浇铸了仪式的神圣之美。仪式对个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情感的建构与塑造及审美原型的生发,构成了仪式作为审美制度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34):23-25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宣传云南旅游形象,让旅游这一产业支柱发挥积极作用,在利用云南的区位优势、对外宣传的同时,如何保持地方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运用旅游人类学相关方法,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做了相关研究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桑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是一个前景看好的产业,旅游地的文化历来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游客,成为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开发商的积极行动.旅游业在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环境的改变和传统文化的变迁,这在民族旅游地表现得尤为明显.正是由于旅游的这种特征,一部好的旅游规划对旅游地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学与旅游规划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从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对旅游规划中不应忽视的几个问题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国家中,音乐教育逐渐转化为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因而我国教育部也对多种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进步赋予了条件,推动其在中国获得了关键进步。文章旨在通过民族音乐教育以及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对于音乐人类视野下的相关音乐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历经数千年,仍然保留着深远的人类学信息和文化内涵。作为人类的文化遗存,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宗教生活、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汉字中找到佐证。  相似文献   

11.
美声唱法在我国市场上遭受冷遇,因而,美声唱法在我国存在生存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中、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理念应有所调适,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文本阐释,指出文学与人类学的共同取向,文学与人类学对异文化不同角度的认同和关注,以及在双向互动中文学与人类学彼此的共融、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盛行的疑古思潮对古书进行了第一次大反思,为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中国古史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向与副作用。李学勤倡导"走出疑古时代"旨在走出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全面否定疑古,更不是打倒"科学怀疑"精神,而是对古书开展的第二次大反思,使考古材料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以正确客观地"释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率先开始了重建古史的正面工作。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从理论和方法上为现代考古学奠定了基础。李济提出"重建古史"是以考古学为主来重建中国的上古史。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大量简帛佚籍的出现,为中国学术史重写提供了难得机遇。在21世纪,从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高度,重写中国学术史不但变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重写学术史应该包括续写和新写20世纪的学术史,对中国各历史阶段学术思想的演变重新加以解释和总结。面对更新、更多、更重要的历史典籍的出土,重写学术史时机业已成熟。近年发现的清华简等出土文献作为古史重建的典型,以其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卓然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清华简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属于目前重大的发现。它给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化守成的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所面临的文化诀择与生存选择的叙事符号。我国的乡土文艺也在这种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成为当下文学艺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普遍把地方色彩、风俗人情、农村农民等题材或风格特征视为乡土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而以文艺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形式特征,来取代乡土社会的文化形态特征,这样研究和界定乡土文化,势必背离了乡土文艺的文化本质。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涵来界定乡土文艺的内容与特征,为当下的乡土文艺研究提供学理建构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楚辞学界先后涌现出不少学术成就突出的大家,他们大多提倡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学术研究,包括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其中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硕果累累。试对这一历史过程做简要的梳理,以期对新世纪楚辞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先知是希伯来圣经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群人,历代神学家都将其解释为接受上帝指派,先行听取神的启示,并向民众传达神意的人。本文通过分析希伯来圣经中先知复活神迹的叙事结构,运用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的材料来推论得出:在希伯来圣经先知生活的时代,以色列民众对先知的认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萨满的世界观。在关于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叙事结构的思维模式中,同时反映了两种并存的思想意识形态,即申命派神学思想和萨满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人类学将教育看作一种文化存在、社会存在和历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更着眼于人的精神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将田野研究范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注释式研究范式转向实践性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8,(3):69-76
人类学理论是汉斯·贝尔廷图像研究的重要资源,其选择与利用人类学理论资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正是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使贝尔廷图像理论区别于当前流行的图像理论,并在当前复杂的图像现象中具备了解释图像的有效性。贝尔廷认为图像与个体人的身体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以"活着的身体"作为重要媒介,能够实现"内生图像"与"外在图像"的相互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凝视"(gaze)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图像生成及图像意义的生成。因此,贝尔廷这种人类学资源与图像学理论的结合研究,不仅扩展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也极大地推进了图像学与艺术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教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宏大叙事”流弊,陷入游谈无根的困境,农村教育需要放在特定情境下去理解。历史人类学主张尊重地方性知识,回归地方场景,为破解农村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