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北新报》由日本著名报人中岛真雄于1922年10月1日创办于哈尔滨,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大北新报》在日本殖民者大力扶植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北新报》也为伪满洲国的殖民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该报积极迎合日本殖民者奴化宣传内容,刻意地歪曲、亵渎中国传统儒学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日本殖民者毒害东北民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众多宣扬宪政的刊物中,《中国新报》以宣扬君主立宪、建立责任政府,特别是开国会号召天下,颇具特色。在传播民主宪政思想,启迪民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及世界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媒介。1932年3月,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通过伪满政权对当时的中小学教科书实施了全方位的控制,力求排除对其统治不利的教科书,以达到彻底奴化东北青少年学生的目的。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殖民奴化教育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4.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是近代来华的外国人在中国大陆创办出版的第一份中国报纸,并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雄踞上海及国内中文报纸之首。本文着重探讨了该报第4位主笔林乐知工作期间对它的版式及内容的革新,肯定了该报在传播科学知识,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这里试图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尼康诺·莱茵纳神父、菲兰达和菲兰达的儿子霍·阿卡蒂奥,探析西方基督教是如何对拉丁美洲人民进行精神殖民,从而揭示出在拉丁美洲多元混合的文化传统中,西方的殖民文化对拉美本土文化的冲击和颠覆,并逐渐与其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化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国民新报副刊》是鲁迅主编过的刊物之一,该刊的编辑思想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发现、培养作家队伍。鲁迅发表的作品有12篇,其中杂文10篇,译文2篇,还发表了一些出版广告。鲁迅杂文的内容包含:回击文化保守主义者,鼓励青年勇敢改革、有所作为,赞扬"不耻最后"的精神,支持女师大爱国运动,回击帮闲文人对"三一八"惨案受难学生的中伤,善劝爱国群众的"请愿"行为。研究鲁迅的编辑思想及杂文的内容思想,对于进一步认识鲁迅思想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提高对编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中世纪西欧的宗教宣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圣经》的不同版本、《圣经》文学以及《圣经》图书的制作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以此为例对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前中世纪西欧文字宣传的特点进行管窥。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即开始实行宗教统治,从上到下,强制伪满洲国君民信仰日本的天照大神。在世界殖民地史上,以强制手段改变殖民地人民的宗教信仰,似乎只有日本统治下的中国东北。关东军是日本军界最右翼、也是最野蛮的团体,强制推行宗教信仰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特征,其根源还可以追溯到中日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9.
《日新报》是19世纪末新加坡华人世界一份重要的维新派报纸,创办人为新加坡华侨林文庆。该报的创办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林文庆本人的思想观念、交友人脉、中国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新加坡的政治风气、思想氛围、地理环境共同缔造了《日新报》的创办缘起。  相似文献   

10.
在“庚子新政”的不同时期,南洋华侨社会有其不同的舆论取向。以《南洋总汇新报》为例,从开始鼓吹预备立宪、反对革命,南洋华侨社会就对“新政”抱有期待,但“皇族内阁”出现后,南洋华侨社会舆论便不再对“新政”多加报导。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尚未灭亡之时,南洋华侨社会已经开始讨论清政府失败之原因。出现以上转变有多重原因,其中南洋华侨社会的特殊性质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小说新报》为代表的民初期刊,所载时调较多。这些时调的主要体式与主要曲调基本上是对传统的延续,但其内容因时而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关于社会现实的、关于移风易俗的、关于消解猥亵的。其突出特色是时调由"表演"形态、"唱本"形态变为"报刊"形态;时调消费由"听"变为"读",或由"秘密"阅读变为"公开"阅读。总体看来,尽管这些时调在体式与调式上缺乏创新,是传统的现代延续,但在内容上则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用表怪和基层来把握复杂的宗教现象,日本宗教的表层这两个词中却包含着时间,结构,价值的内容,日本民俗宗教主要包括精灵信仰及基于这种观念的祖选崇拜和巫术性的宗教现象,哈尼族以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为主并保留了长期培养出来的宗教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宗教形态,作者从表层和基层出发,对日本和云南哈尼族民俗宗教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坎特韦尔·史密斯在其著作《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主张将"宗教"这一概念搁置一旁,取而代之采纳另外两个独立的概念,即"积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史密斯这一探索是极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史密斯对"宗教"意义的考察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史密斯并没有提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用"积累的传统"来代替"宗教"的使用,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用"信仰"来替代"宗教"的使用。这就为在实际操作和使用这些术语时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都是历史发展而来的。特定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与宗教的相互关系具有宗教思想从未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据过主导地位、教权始终依赖于皇权、宗教的入世性与统治者对宗教的宽容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宗教信仰方面差异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宗教思想定义中,信神和对来世的向往被认为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但是,这样的定义无法有效地对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出归纳和解释。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生命关怀和生命神圣化。以此为依据,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救的宗教思想,即依靠信徒自己的努力而摆脱疾病和死亡;他救的宗教思想,即依靠神灵的拯救而摆脱疾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用表层和基层来把握复杂的宗教现象,日本宗教的表层和基层这两个词中却包含着时间、结构、价值的内容.日本民俗宗教主要包括精灵信仰及基于这种观念的祖先崇拜和巫术性的宗教现象.哈尼族以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为主并保留了长期培养出来的宗教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宗教形态.作者从表层和基层出发,对日本和云南哈尼族民俗宗教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传统与宗教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前半叶,中国社会意识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文学的蓬勃发展与宗教的式微,又是这种不平衡发展的代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由宗教承担的一系列思想任务,却历史地落在了文学身上,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就承担了本来应由宗教承担的净化情感、扬善惩恶等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任务,中国现代文学也由此而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于战火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作为党的"喉舌",该报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努力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走群众路线,并大幅刊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报道。《人民日报》从消灭地主阶级,打破农村等级观念,到提高农民政治觉悟以及典型宣传等方面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运动,积极发挥着党报的舆论作用。作为宣传报道土改运动的媒介和载体,《人民日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充分体现了报纸为土地改革服务的价值特色和社会责任,使党在土改中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威望,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并拥有占居民80%的农业人口,是举世闻名的谷仓之一。但在伪满统治的14年中,农业停滞不前,大量物产被日本掠夺。粮食是日本在东北掠夺的重点,这也是日本在东北侵略的重要原因。日本对东北的粮食掠夺,使东北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