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士伟 《文教资料》2009,(33):125-126
北京中法大学在1921年建校时采用了法国的大学区制.再加上学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和优秀的师资队伍.促使北京中法大学发展壮大起来。大学区制在北京中法大学的试验成功鼓舞了蔡元培,从1927年6月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由蔡元培主持实施全国范围的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改。  相似文献   

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祸不断,殃及教育。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蔡元培为首的一些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倡教育改革,开始推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但两年后,这一制度被取消。大学区制虽然失败了,但它所提倡的“行政学术化”,仍有现实的意义,值得人们加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和民国大学院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曾一度试行蔡元培先生推行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度,虽然时间不长即被废止,但在中国教育行政发展史上却不可谓不是耀眼之处。由于推行大学院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因而我们在探寻大学院试行又很快被废止的原因时,不能不把着眼点集中于这一思想,并归于其存在的缺陷,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4.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教育行政制度改革,即出台并试行了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然而这一制度试行不到两年便先后被废止。本文试图从这一制度的缘起、出台与试行、失败及其原因等方面作一粗略探析。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大学院制存废考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大学院”制的改革 ,虽经蔡元培等人的辛苦经营 ,却终究避免不了迅速失败的命运 ,试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廓清这一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6.
1927年至1929年,蔡元培等人在中国倡导推行大学区制,但最后无果而终。单纯从“不合国情”等方面讨论大学区制在中国试行失败的原因是不充分的,蔡元培在其中的策略性失误也是重要原因,即过于偏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偏重教育独立的实现、偏重制度层面的变革以及偏重留学欧美人士的任用等。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蔡元培等的提议,实行了大学院制的改革,同时在地方以大学区取代了原教育厅,以期通过教育行政的学术化摆脱陈腐的政治官僚的控制,维持教育学术的独立,促进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当时军阀混战、教育独立思想尚未普遍确立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实行独立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条件,以至于这次改革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工作半个世纪之久,担任过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职务,主持了民国初年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和1927年“大学院组织法”的制定;在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制度史研究视角切入,凸显制度史与思想史、教育史的互动关系.选择1927-1928年间试行的大学区制改革人手,以具有多元留学人背景的主导者蔡元培作为个案,同时引入一元留学背景的李石曾作为比较维度,既揭示二者作为其时教育场域领袖人物不得不然的博弈因素,又体现彼此间志同道合的"同志"情结.最后揭示出这一改革的复杂多元性文化因素,即由于作为中介主体者的参与(蔡元培)而导致的中国语境里法国大学区制移植的德国印记与制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大学院制失败原因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峰 《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49-52,70
民国时期“大学院”制虽经蔡元培等人的发起与辛苦经营,却终究避免不了迅速失败的命运。通过简述“大学院”制的产生及废止的历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意在廓清这一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推行的改革,从制度层面正式确立了以教授治校为具体形式的大学学术权力制度,进而开启了中国大学的现代化进程.从此次北大改革实践来看,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构建有必要在积极营造良性制度环境的条件下,从确立学者主导、民主管理的规则与规范体系,培植“学术为本”的大学文化—认知,建立独立、权威的学术权力机构,到建构学术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组织行动逻辑等方面协同行动,需要通过专家型大学校长和学者群体等关键制度性能动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学术权力从观念形态向制度实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1927-1929年,国民政府改教育部为大学院,这次在中国科学和教育发展史上虽然只存在了两年的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名称的变更。从设置大学院的动机及其设想来看。其背后体现出来的是蔡元培等倡议者对学术教育及科技研究的重视与努力,它具有着提倡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教育学术并重思想的重要意义,它推动了此后中国科技学术界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教科书编审活动在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纵向上对大学院有关教科书编审的历程作梳理,并从横向上对其活动进行分析,借此可以理清大学院时期教科书编审状况及其对于中国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提倡教育独立,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推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但仅两年就被废止,可谓是“昙花一现”。这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大学积极地引进西方大学的"考试荣誉制",这既促进了考试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成为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实践之中,却因大学生自治能力较差、"考试荣誉制"本土化改造环节缺失、中国近代大学考试管理制度本身的弊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这项考试制度改革无疾而终。当代大学推行"考试荣誉制"的基本思路在于:积极推进大学学业考试管理理念的转变并进行"考试荣誉制"氛围的营造,这是推行"考试荣誉制"的逻辑前提;深入反思中国近代大学推行"考试荣誉制"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建立起有效的防范制度;加大对于"考试荣誉制"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与法国教育管理模式的移植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元培于1927-1929年致力于将以大学区制为基本特色的法国教育管理模式移植到我国,目的在于改革我国教育行政机构官僚化习气之弊,争取教育独立。此举以失败告终,证明仅仅依靠制度层面的变革以实现教育独立,在中国近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学习借鉴别国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经验,必须根据本国实际,使之本土化。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的“悖论”——中国近代大学的学术诉求及其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大学的学术诉求,缺乏相应的外缘条件与学者内在的人格因素.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在实践中面临多重矛盾.这些矛盾在急剧动荡的近代中国变得异常尖锐,表现为诸多悖论.蔡元培的"不合作主义"正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显示了中国近代大学学术诉求所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9.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中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程度的教学管理制度。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于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也曾多次兴起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多数是基于学年制的局部调整与修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上都与"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有较大区别。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20.
周颖 《现代企业教育》2007,(2X):112-113
蔡元培提倡教育独立,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推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但仅两年就被废止,可谓是“昙花一现”。这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