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祜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都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图以宗教仪式、民间文学和日常习俗等为视角,来分析拉祜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观,以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探索适应于拉祜族山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拉祜族是一个受传统社会生活影响很深的民族,至今其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明显,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主要是靠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其生存和发展受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使他们对生态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形成崇拜自然的观念,其中传统的宗教生活中就有着丰富的生态观念和生态利用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南美乡是临沧市临翔区境内拉祜族主要的也是最大的聚居区。南美乡具有独特的拉祜族文化,因地处高山大箐,与外界交往少,民族文化较为浓厚。南美拉祜族文化特点可概括为:典型的山地文化特征;文化原生性特点突出;以“口耳”作为文化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的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体现,它贯穿于整个拉祜族传统文化之中,同样也代表着拉祜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拉祜族传统的数字文化反映了拉祜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审美习惯等,探析拉祜族数字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拉祜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丰富内涵,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文化的栽体,文化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文化是民族的标记,不同的文化构成不 同的民族。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和繁衍生息的岁月 中,拉祜人在创造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所有事物一样,拉祜族文 化一经产生,就具有自身特性。其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流动性、交融性、非均衡性、社会性、创新性、开放性特 点。同时,拉祜族文化是在自身发展与其它文化比较、互助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拉祜族宗教信仰的发展正处于多神向一神转变的过程,在他们的生活中信仰的最高神是“厄沙”,但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西双版纳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中多神崇拜的痕迹还很浓重,还有水神、树神、山神、太阳、月亮以及祖先神灵等等的崇拜,常见的传统宗教信仰方式主要有:天神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农耕祭祀几种。  相似文献   

8.
禁忌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其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禁忌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禁忌作为社会历史产物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生产发展,时代变革,科学进步,其或迟或早、或快或慢,总会发生变化。拉祜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赡的禁忌习俗,这些禁忌涵盖了拉祜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其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拉祜族是云南省16个跨境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质。通过对异彩缤纷的拉祜族民俗活动的展示,分析拉祜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倡导以拉祜民族为主体,推广普及全民参与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少数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任重道远,需要拉祜民族和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参与。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是居住在云南西南部边境的山地民族,其文化和语言都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本文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赛罕村老缅寨为调查点,对拉祜族人名的特征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特有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其渗透在侗族人民的日常文化及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调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至今日,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仍对侗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着重要影响。全面解析并汲取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可以为侗族地区提升生态治理成效提供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2.
拉祜族居住在高寒山区,对火的依赖性特别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要过火把节,拉祜语称"阿个独尼"。火把节是拉祜族模仿太阳祈求丰产的行为;是拉祜族消除导致疾病和死亡,威胁一切生物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有害因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佤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于受其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其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在许多层面透射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有效地维持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共存。解析佤族传统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其研究也将有助于为当代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和为贵"为核心价值取向,以重群体、重情感、重信义,轻个体、轻功利为基本特征,以人际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民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文化。这种和谐文化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建立在游猎游耕的经济基础和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甚至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因而,拉祜族的和谐文化既有积极思想因素,对和谐文化建设、加强民族团结有积极作用,又有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并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为介绍,分析其蕴含的农耕文化、历史迁徙和原始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以期对拉祜族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拉祜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拉祜族亲属称谓的特点是拉祜族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传统观念的生动反映。通过对拉祜族亲属称谓的分析,探讨其家庭结构及婚姻制度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考察,发现澜沧拉祜族地区存在着一些影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一些非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对非传统音乐文化考察的叙述,来对拉祜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现状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拉祜族有着丰富的葫芦文化,试从现有的拉祜族史诗中的葫芦神话出发,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拉祜族源远流长的原始葫芦文化在拉祜族的生殖文化、农耕文化和宇宙哲学方面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山地少数民族,黎族在传统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及习惯法等诸多方面,蕴含独特的生态思想和智慧。当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挖掘黎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生态意蕴,对于促进海南物种资源存续、推进全域生态建设以及打造绿色自由贸易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拉祜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国外,拉祜族研究起步早,论著不少,但在国内介绍不多。在国内,建国后,随着国家重视和地方高校的学者参与研究,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文化史资料,为拉祜族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拉祜族的研究主要以社会形态研究为核心。20世纪90年代后,拉祜族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亦存在着在研究对象的区位、范围、专题方面的失衡和理论建树较为薄弱等局限,必须加以改进,方有利于拉祜族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