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计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增进社会公益事业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的基本思想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以促进社会和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它表现为个人或组织为追求社会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自愿奉献出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精力、财富,通过志愿服务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志愿服务是一个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对志愿者而言,它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对被服务对象而言,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的一次机会;对社会而言,它是提升社会文明风气、保障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2.
所谓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计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增进社会公益事业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的基本思想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以促进社会和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它表现为个人或组织为追求社会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自愿奉献出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精力、财富,通过志愿服务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志愿服务是一个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对志愿者而言,它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对被服务对象而言,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的一次机会;对社会而言,它是提升社会文明风气、保障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道德冲突的加剧使我们难以适从,但是道德潜在力量还在,这就是志愿精神。作为这种以道德实践为主要形态的志愿精神与志愿行动在中国社会的兴起离不开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志愿行动与公民社会形成、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区发展等社会建设中很多重要领域之间都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丰富关联。促进中国青年志愿活动对当代青年有正向引导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越 《中国德育》2009,(6):90-92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5.
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青年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大学生产生利他行为的思想和行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服务学习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其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异同,并指出它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启示,即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明确社区需求,确定服务内容;推进专业化进程,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奖励环节,促进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自从开展以来,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大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随着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社会上已经基本产生了志愿服务社会机制的雏形,而完善这一机制,是我国志愿服务工作下一步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予以关注。志愿服务组织在四个层面发挥着救助功能:改善弱势群体生存客观环境;提升弱势群体“应世”素质;激发弱势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作为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反馈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供志愿服务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些形式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志愿服务的完整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青年志愿服务应在扩展服务领域和内容的同时,注重服务形式的创新,使志愿服务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富有个性,争取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本着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共同目标,提供符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的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不同形式对志愿服务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和归纳。在青年志愿服务已经充分展开的领域中,针对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对象,可以总结出几个不同类型的服务形式。1.从志愿…  相似文献   

10.
志愿服务的领域,包括自然、人和社会,它们都可以构成审美意义上的对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体验到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促成了传统自然审美的转型与生态审美的塑造。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青年可以生动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社会景观和社会人际之间蕴含的美,促成社会审美的养成。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的自愿参与和无偿奉献,在服务过程中又时刻面临着与服务对象沟通、与他人合作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青年个性审美升华的过程。一、志愿服务与生态审美的塑造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生态哲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青年志愿服务的教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参与人数众多、活动内容丰富、项目运作规范、社会影响广泛,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华彩乐章。那么,青年志愿服务兴起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之源是什么呢?青年志愿服务需要先进理论指导,我们认为从教育学理论视角来分析,青年志愿服务离不开三大教育理论的支撑,涉及青年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学说。一、青年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青年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根基,同样也是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有着“服务社会”和“培养青年”的双重目的,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且在思想  相似文献   

13.
谷振平 《家教世界》2013,(8):286-287
音乐教育对社会进步起着莫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教育的功能在于它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审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审美主体通过对音乐的鉴赏活动获得启迪和教育,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一定的升华。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性上的认知,在获得感受的同时,思想上也形成了科学的、理性的综合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皮钧 《中国德育》2013,(7):13-16
任何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够与自愿自觉的实践相结合,将永远不可能被确定下来,成为我们的生命品格和行为准则。因此,合理的自愿的实践载体和路径,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从推动价值观形成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文明传统中,都曾经存在过类似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大学只是人生经历的短暂阶段,莘莘学子必将会走向社会。要成为一名有责任的公民,就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履行责任行为。志愿者行动是广大青年学生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方式,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奉献,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广州青年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具体形式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广州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从提升组织效能、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专业稳定的队伍建设、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全方位的评价考核等方面着手,才能构建起广州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已经步入规范化、系统化轨道的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国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因素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税收优惠机制、社会化的融资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来优化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促成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2月7日)升旗仪式讲话2009年12月份活动广场,他们微笑服务,为四海宾客热情服务;偏远山乡,他们走村入户,为农家孩子铺垫知识道路;大灾大难,他们迎难而上,为灾区人民送去希望的曙光……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志愿服务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开展,一些法律问题接踵而至。志愿服务法制化,是当前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加速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制定统一的全国适用的相关立法,将对规范我国志愿服务活动,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及责任,保护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以及捐赠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有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阐述了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指出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突出法律问题,并对志愿服务立法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而且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搭建了有效平台。本文主要以广东亚运会、亚残运会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与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