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个人品德的探讨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德性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德性途径的视角,但却往往忽视和缺少规范伦理基础上的德性理论的研究,德性理论不仅存在于德性伦理学的领域内,同样规范伦理学也拥有自己的德性理论。康德的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性理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义务论基础上的人的品德理论,从义务与德性的统一来界定人的品德,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规范与德性的关系,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个人品德理论、促进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品格、行为者与德性卓越、德性与人类繁荣等基本问题上超越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其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以成就有德性的人为目的,是个人品德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规范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制定网络规范、规则;从德性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塑造网民的德性。自由自主是网络人的首要德性,平等公正是网络人的关键德性,尊重互惠是网络人的重要德性,诚信责任是网络人的核心德性,自律慎独是网络人的终极德性。  相似文献   

3.
学生德性何以生成,是道德教育领域争论颇多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找寻学生德性生成的基础。学生德性的生成,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有其生物学上的基础;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有其伦理学上的基础;从移情与道德发展的视角来看,有其心理学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教育”拓宽了高校网络道德培养路径,同时要求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优化升级。基于规范伦理学提出的现实进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可分为网络道德规范管理、网络道德规则、网络道德原则三部分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以增强高校道德他律为抓手,以规范行为的塑造为依托,自外而内逐步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完美德性;可从“知、情、信、行”切入,积累规范知识,完善道德规范认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判断力;坚定学生道德信念,巩固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定向力;塑造道德规范行为,提高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躬行力。  相似文献   

5.
西方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境遇在于它放弃了古典德性论的道德谎言,降低道德的目标,从而建立起以规范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中国道德教育正面临着现代性这个问题,它同古典德性教育和西方现代性的道德教育都存在背离,正是由于这种背离或者说我们的道德教育还不够现代性,它才显出自己独有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公共领域建立起道德虚构,把针对少数人的德性教育推及到公民大众。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多元,基于规范伦理的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道德教育必须把视野拓展到规范理论之外,从德性伦理那里寻找新的基点。这是由德性伦理的内在性、超越性与自律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介于规范与德性之间的,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以德性养成为目的、以道德规范为内容。要实现这种道德教育,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转换道德教育的目的;(2)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3)发挥制度教化的作用;(4)融合传统美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规范伦理的外显性和易操作性深刻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其道德教育模式带有明显的“知性特点”,显得抽象枯燥和苍白。德性伦理以挑战规范伦理的面目兴起,反映了当代道德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德性伦理重新找回了道德的根基,即人本身,有着现实的合理性,它与规范伦理有着密切的契合性,两者互为补充。德性伦理运动的出现对我国当前的成人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必须重视成人教育的德育功能,并且要在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之间找寻合适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尼格马可伦理学》具有丰富的德性伦理学思想,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具体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实践在德性中的作用,道德实践在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意义上举足轻重,其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