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西方世界对于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的研究经历了从个体主义认知方法研究到整体主义认知方法研究的转变.前者是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搜寻行为过程以及信息行为塑造和信息偶遇等的研究;后者将人类信息行为研究从个体的研究拓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弥补了个体主义认知方法所缺失的维度,对于人类信息行为和人机交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到底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清醒地意识到或能主动地控制其消费行为背后的动因?在过去数十年的受众研究中,尽管对无意识作用存在的可能性有所关注,但至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纯认知过程研究范式。根据一些代表性的综述报告来看,消费者购买决策仍然是当前受众研究的主要内容,而所使用的研究范式则是典型的认知取向。这种取向认为个体的消费决策与购买行为往往是深思熟虑、精细计划的结果,人们或者会集中注意、精细加工各类媒体中的劝导信息,或者对信息置若罔闻。  相似文献   

3.
刘兴银  吕邈 《大观周刊》2012,(42):90-90
社会支配取向作为个体变量可以有效解释偏见。本研究以经翻译修订的社会支配取向量表为工具,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270名,对其社会支配取向水平进行测量,探讨社会支配水平等级对个体社会群体等级认同的影响。研究显示:(1)社会支配取向得分性别差异显著;(2)文理科因素在维持优势群体优势地位维度上有差异,作为分析社会支配取向时的个林变量有待商榷;(3)老年人在中国社会尤其乡村等级评定较低。  相似文献   

4.
杨静 《东南传播》2021,(2):101-103
在风险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受到了自身心理因素、社会多方参与机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个体对风险的整体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本文以G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从多个方面分析研究艾滋病这样风险信息传播的路径构成,并尝试性地提出高校艾滋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信息科学元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信息传递模型理论、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信息的本质与属性、信息与知识的表示、信息系统与用户在信息传递中的角色等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的不同认识,指出这四类元理论思想分别代表了信息中心取向、个体认知取向、社会认知取向和知识形成理论取向等理论,反映了信息科学研究范式由"以系统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并简要总结了这些元理论方法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信息获取是个体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机制。本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构建了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拓展的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模型,并应用这一模型,通过对我国440位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对其社交媒体中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获取与行为意向及其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中,个体的涉入认知和约束认知能够预测其情境动机,情境动机与参考标准分别可以预测其信息获取的每个维度,即信息搜寻和信息注意。作为新引入的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模型的前因,健康意识这一外生变量可以预测个体的问题认知、涉入认知、约束认知、情境动机以及信息注意。作为信息获取的结果,信息搜寻和信息注意可以预测个体产生的符合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行为意向。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国宁  陈卓 《青年记者》2023,(24):52-55
有关虚假信息与负面情绪的传播研究中,已有研究缺乏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理解。本研究从应激心理发生机制出发,探讨虚假信息与负面情绪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并尝试提出可能的应对方案。研究发现,由社会潜在危险激发应激反应的个体,情绪上会唤起恐惧、警觉等负面情绪;认知上表现为大脑为应对紧急情况牺牲高级认知功能而引起的认知障碍,使得辨别信息真伪能力下降;在行为层面则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群体的分享与帮助,以及对陌生群体的污名化与排斥。个体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一到两个月左右,因此要正确认识受众从“非理性与情绪化”到“理性”的周期性发展,注意从情绪和理性知识方面加以引导,同时也要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利用算法推荐、大数据实现信息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李晓琦 《大观周刊》2012,(28):103-103
通货膨胀虽然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它对社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运用社会理论,从通货膨胀与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心理以.及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几个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对社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状态,传播学受众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未能真正透视人类认知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以"认知"为切入点,对传播过程中的接受主体进行考察,探究在动态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大脑、心理机制与信息的交互影响,信息的体内认知传播机制及体外社会环境对信息的认知影响机制等。经考察发现,在体内系统中,经过选择的信息经感官输入后,在体内会被知觉系统加工,这一加工过程伴随着信息的留存或舍弃,最后输出的是新质信息;考察媒介系统发现,新媒介会通过调动颜色、字体等结构性要素来建构思想;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认知受群体意识和规范的影响,在媒介影响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态度与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尚海涛 《出版广角》2015,(8):108-109
读图时代,受众因为从众心理影响,追求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选择绚烂多彩的阅读信息.在此影响下,阅读取向出现目的性的阅读,呈现功利化的特点;关注的范围越趋狭窄,并停留在浅显的理解层面;娱乐化的阅读倾向更加明显;图像阅读带来的真实性更强.读图时代大众阅读习惯改变的原因,主要是科学发展使得受众的阅读多元化,图像阅读比文本阅读来得更简单,错误的认知改变了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