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由于湖南民族成份多和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口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各不相同,其语言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聚居于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使用或完全以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如居住在湘西自治州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泸溪等县市,以及毗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而形成连片聚居、纵横数百里苗疆的苗族;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与川、鄂、黔交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与功能、民族语言文字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情况以及现阶段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等因素考虑,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主要可概括为普通型、初等型、特殊型和辅助型四种模式。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因地区、民族、居住环境、语言环境、文字使用情况不同和教育目标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富于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石屏县山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高旭东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地处多民族聚居的滇东南,境内居住着彝族、哈尼族、回族、傣族等民族,这些民族集中分布在山区,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2%。就全县情况而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北方民族,鄂伦春族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语言保持情况尚好,却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语言出现不同程度的濒危现象。本文将结合小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运用浑沌学的相关方法论,多视角地分析发掘导致鄂伦春语言转用的多重因素、主次矛盾,从而试图理清鄂伦春族语言转用的类型、层次、形式、内在机制,为保持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居住的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和回族,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特点表现在分布、自治情况、来源、文化遗产留存、风俗、语言文化、各民族融合及与地方文化联系情况等。  相似文献   

6.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所住地区、风俗习惯和衣着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三十多种称谓。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门巴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与藏、珞巴等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西南边疆,对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共约7475人。其中墨脱县有5000多人,占门巴族人口的81%以上,错那县勒布区有人口 500多,其余少数分布在林芝、茶隅等县。 “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现在也成为门巴族的自称,意思是“居住在门隅的人”。住在不同地域的门巴人,还各有不同的自称。 门巴族聚居地区自7世纪即属中国吐蕃政权,…  相似文献   

8.
台湾高山族     
高山族是汉族对台湾土著人的称呼 ,因为他们半数以上住在高山地区。现有人口 40多万 ,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台湾省 ,其余 3 0 0 0多人 ,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高山族的来源 ,说法很多 ,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 :主要来自内地沿海一带的古越族 ,与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 ,相互融合发展而成。自汉族移居台湾后 ,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 :一部分定居平原 ,与汉族融合 ,称为平埔人 ;另一部分仍定居山区 ,至今仍保留着原住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 ,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包括阿美族、泰雅族、…  相似文献   

9.
巴基斯坦是一个有两种官方语言的多语言国家。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之一,将其作为母语使用的人数却很少,而作为交际用语其使用范围又很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伊斯兰民族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乌尔都语国语地位的确立是穆斯林民族主义意识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和统治阶层为了维护民族统一所采取的语言政策相关。英语和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两种官方语言是殖民统治的结果,而乌尔都语至今无法完全取代英语,则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英语的全球化密切关联。乌尔都语与孟加拉语曾经的冲突以及东巴基斯坦最终的脱离都进一步表明语言在民族意识觉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民族意识的产物,同时,作为伊斯兰民族认同的象征,它又促进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民族统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分歧和冲突。  相似文献   

10.
覃艳 《科学教育》2008,(4):89-91
一般而言,人们把少数民族人口和文化占优势的地区,称为民族地区。我国的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边疆等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多处于相对闭塞的山区,人们的意识观念相对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问卷方式对云南的五个民族组(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和傣族)的英语学习者进行语言迁移的调查和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社交语用迁移和语用语言迁移,研究二语和三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上的异同。希望本研究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及相关的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玉溪市元江县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的白族和哈尼族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上元江县因远镇白族与哈尼族的融合痕迹入手,分析该地域白族与哈尼族之间的语言接触方式、语言影响、语言兼用现象,展示白族与周边哈尼族之间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外部语言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红河哈尼族来说,糯米饭不仅是美味食物,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支柱。红河哈尼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典范。而且至今仍保留有与梯田稻作相关的祭祀、风俗、礼仪等,其中,糯米祭祀神灵是中国传统的稻作祭祀文化中的古老习俗。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在红河哈尼族祭祖、祭山、祭寨神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中,成为研究我们稻作祭祀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4.
彝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与汉、白、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普米等民族有同源共根、交流融汇关系,又保留了自己的持续性、独立性和独特性。彝族如何既使自己从其他民族中区别开来,又与其他民族融洽共处?这就需全面深入认识和理解彝族。人学思想作为彝族对人自身的认识、解释,反过来又深深影响和塑造着彝族,因此,我们可以用人学理论和方法深入认识和理解彝族。彝族人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开启少数民族人学思想研究新领域,而且能拓展中国人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省区的彝族在语言使用、语言基础及群众意愿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具体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各省区的具体实际,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彝区的双语教育分为部分双语教育和全部双语教育。部分双语教育的特点是只在民族语文课上或文科课程中使用民族语授课,其他课程用汉语讲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全部双语教育,指在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均使用民族语。  相似文献   

16.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笔者从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需求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横向对比哈尼、苗、彝、瑶等四个少数民族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需求,了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需求现状,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真实意愿得到表达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哈尼阿卡人分布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它是跨境民族。其中分布在中泰两个国家的哈尼阿卡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主流文化的渗透,各自都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形成了文化差异。本文从生活习惯、意识形态、语言使用、取名特点、寨名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中泰哈尼/阿卡人的文化比较研究,分析其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对促进两国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中越边境地区的哈尼族果作人中,存在着寨主——"咪谷"和他领导的执法队"阿甲"两种特殊的权力人物,他们共同承担着维持果作人社会生活秩序、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执行村规民约等职责,在果作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居住于云南省孟连县的尖头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这个支系女性的头饰随年龄、身份的改变而呈现很大的不同,女性一生历经5套头饰。其头饰体现出独特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是其民族创造力和居住地生态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夜郎与巴蜀相关民族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的巴、蜀和先秦至秦汉的夜郎三个西南方国,疆界连接交错,关系极为密切。古代的巴、蜀、夜郎地区的主要民族所处区域虽先后有别,但秦之时其分布的大体格局就已经形成。整个巴、蜀地区在古代称为“夷越之地”,这里的“夷”是指氐羌族系的民族,而“越”是指濮越族系的民族。“西南夷”中的氐羌族系与现今的藏缅语族有关,濮越族系与现今的壮侗语族有关。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仍基本没有改变,即今西南地区除了苗瑶语族的民族外,壮侗语族和藏缅语族的民族基本上仍是当地的主要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