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退休后翻阅收藏的图书、资料,乍猛间看到1950年《群众日报》(《陕西日报》前身)编辑部发给自己的“通讯员证”,这个只有纸烟盒大小的黄色花纹的“通讯员证”,伴随我整整半个世纪,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 2000年 3月 25日,是《陕西日报》和她的前身《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从1940年3月25日创刊,至今已整60年华。更使我感到自己持此“通讯员证”的自豪与荣幸。1950年12月15日《群众日报》给我发了这个证,我珍惜她,爱护她。因她给我以智慧和力量,指引我不断学习和进步,使我半个世纪来精神充沛,…  相似文献   

2.
业余时间在“方格田”里辛勤劳作了十余载,收获颇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报道员”。一摞摞红色缎面荣誉证书是对我的鼓舞和奖赏,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的妻子密不可分。十多年来,她大力支持我写稿,为我“爬格子”大开绿灯,我衷心地感谢这位家庭“编辑”。妻子承担了一切家务,甘愿当好“后勤兵”,从不说一句牢骚话。妻子还是我稿件的第一位读者,每当她看完一篇稿子总要直言不讳地提出修改意见,就连一个错别字她也不肯放过。从1995年起我被《上海铁道报》等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这些成绩中有我家庭“编辑”的一份功劳啊。感谢我的家庭“编辑”@彭道…  相似文献   

3.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与张淑梅重逢时,寒暄了没几句,她从包里掏出了两个饱满红润的大苹果,说:“来,吃一个,这是临来前读者硬塞给我的。”就在当天,张淑梅参加了天津今晚报组织的“名记者与读者面对面签名售报”活动,喜欢张淑梅的读者听说她要坐火车进京学习,非要送她一兜苹果,推辞不掉,她就拿了两个。  相似文献   

5.
往事     
《新闻界》1997,(1)
往事“你愿意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吗?”一个穿土黄色土布军服、四十来岁的老八路操着山东口音微笑着问我。时间是1949年8月中旬。地点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光华分部的一间平房里。“愿意。”我回答:“可我不知道怎样参加法。”这年我十九岁。才从高中毕业,不懂事。...  相似文献   

6.
如今我国报刊如林如海,我所在的中国图片报不过是这报海之一粟、报林之一株而已。尽管她是全国唯一的图文并茂的时事性报纸,但并非因为有了这个“唯一”就可以高枕无忧,她同样面临着求生存、求发展的激烈竞争。唯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方可在这竞争的大环境中占住一席之地。对此,我在编辑工作中深有所感。下面是我的几则编辑札记。  相似文献   

7.
我与企业报     
我第一次结识企业报是1986年7月。我结识的第一份企业报是《华北制药报》。我与企业报结缘是因为它把我的数百字稿第一次变成铅字让我欣喜若狂,并且一直激励我至今。我与《华北制药报》结缘的过程最先是自发地投以“秋波”,后来做了业余通讯员、特邀通讯员,再后来便被聘为特邀评论员,这一“结亲”便12年有余。12年的亲亲疏疏,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品味过。一个由理科院校毕业  相似文献   

8.
一、您是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的?那时有多大年龄? 我现在以写小说为职业,第一篇正式小说,是1956年11月发表的短篇《喜鹊登枝》。然而,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演唱、诗歌,故事和新闻报道等开始的。这方面的手稿被变成铅字的,应该算我的真正的“处女作”。我写的第一篇故事,题名《姐姐进步了》,刊于1950年10月的《河北青年报》上。那年我18岁,在区委搞青年团工作。有一次我请假回乡探亲,途经姐姐家的那个村,就顺路去看她。在家里扑了个空,跑到地里才见她正跟男人们一块干重体力活计。这情景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相似文献   

9.
军报为媒     
我爱军报。未婚妻也爱军报。是军报为我俩架起了一座鹊桥,缔结了一次本已无望的姻缘!说起来还真是一段情缘。那次部队施工回来,我一身泥土,却和她邂逅在一家照相馆,通过她一位同事的介绍,我们相识了。后来,那位同事告诉我,对方择偶的条件很高,你可要悠着点,果然不幸言中,才约会一次,相互间还不曾有一点了解时,她就发出了最后“通谋”。说心里话.由于对她极佳的第一印象和介绍人的一再赞扬,我非常欣赏她,认为她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可人家已不愿交往。正在我感到无望的时候,倾放军报》(1995年间月5日》在6版头条以大字…  相似文献   

10.
青年女记者苏文,不远千里来到北京,要我为她的新闻作品选作序。一般地说,我不大愿意作这类应酬文字,特别是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作者。但是,在听了她的经历、读了她的作品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觉得如果“婉辞”这样一位有为的年轻人的请求,将会是我的一种过失。苏文虽然还是一名“新手”,但她“戏路子”很宽,兴趣广泛,观察细心,纤巧厚重,各具特色,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淡淡的灵气。一位“报龄”不长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够达到一般需要更长时间攀登才能达到的高度?我不禁掩卷深思。可以想象,苏文为此付出了许多代  相似文献   

11.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13.
对浦熙修这位大姐,我无法忘却。当年我在新民报作记者,她是采访主任。她真像一位大姐姐对待小弟弟一样对待我。她从政治上关心我,不断提高我的认识,鼓励我前进,告诫我“当新闻记者就得学学司马迁,就得更好的学学鲁迅”。她在工作上督促我帮助我,常为我删掉那些不讲策略,不顾后果的辞句。她平易近人,真诚坦率,和蔼可亲;而我也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9,(11):F0002-F0002
11月15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农村报》迎来了她创刊60周年的喜庆日子。60年坚守阵地服务“三农”的《农村报》近年来事业拓展迅速,由“一报一刊——网-手机报-研究中心-阅报栏”组成的黑龙江农村传媒。  相似文献   

15.
《记者摇篮》2008,(11):F0002
在筹备报庆的日子,我常在窗前,凝神看我们院里那颗大树,这颗有“阜新杨树王”美誉的大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我总感觉这是我们阜新日报的生命之树。我们报社何尝不是这样?一粒种子历经六十年的春秋,如今,她已是参天大树了!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我采写的《青工周茂林乘飞机按期归队》一文,先后获全国企业报第三届好新闻一等奖和铁道部基建系统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 此文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小”事反映出了“大”主题。 有同行问:“你当记者几年,怎么偏偏爱抓小事、小人物呢?”我说:“咱是小报记者,所以要从‘小’上下功夫了!”说实在的,近年来,我还真尝到了抓“小”字的甜头,其中获得的6件全国企业报、铁道报、太原市的新闻奖,都是“小”的功劳呢! 1993年,国内掀起铁路建设大干  相似文献   

17.
<正>1949年6月间,我突然收到来自苏北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我四姐寄来的。我兴奋极了,从信中得知四姐陈克秋已是解放军女战士。此后我们常有通信,她勉励我进步,很快我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学生干部。那时我才16岁,高一学生。但是她一直不提同时参加新四军的三姐的情况,只是说三姐属机要人员,不便与家中直接联系,直至1950年春夏间才告诉我三姐已于1943年春为国  相似文献   

18.
《盐阜大众报》是在党的整顿三风,特别是在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在地委宣传部长王阑西同志的积极支持下,在主编赵平生等同志和广大工农干部、农民群众密切结合的刻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她以“大众化”、“通俗化”闻名于当时华中和全国各个根据地。1946年10月到1949年7月我在《盐阜大众报》工作,可以说经历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个时期,特别是在1947年12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深深感到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回忆的。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青年纪检干部,搞新闻是“半路出家”的。 1990年初,我萌发了想写新闻报道的念头,正当我苦于没有老帅指教时,从报上看到了订阅《新闻知识》的消息,我就立即自费订了《新闻知识》,从此我便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期刊物我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特别是“新闻写作”、“通讯员经验谈”、“采写体会”等栏目的文章,我一篇也不放过,总是反复地阅读、记录、琢磨,掌握其要领。我还注意学以致用,坚持经常“练笔”,并将习作寄给有关报刊和县广播站。到1990年底,半年时间《商洛报》就刊登了我采写的8篇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3年6~7 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出把“三好”作为青年团工作的方向,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及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