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发现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退居其次,人称本世纪末国际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 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的张继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从1982年他干记者始便与科技报道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走南沙、闯南极,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写下三部著作。随着1998年10月雅鲁藏布大峡谷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他与其他三位科学家的名字被永远载人史册。 怀着对同业者的敬意与好奇心,我走访了张继民。 站在张继民面前,我觉得他与《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封面照片上的形象悬殊:脸上被高原日晒风吹镀上的黝黑已经褪去,鼻梁上多了副眼镜,略显文质彬彬;伴随瘦削的脸部轮廓和全身浮肿的消退,也带走了一位探险家的粗犷气质,这便是文人张继民。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12,(8):56-57
神秘的青藏高原,近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神往的热点。青新藏三省交界处的无人区"可可西里"和喜马拉雅山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则堪称热点中的热点。对于向往这两个地方的探险家、驴友、书虫等各路朋友,厉子先生的新作《可可西里档案》和《雅鲁藏布大峡谷档案》,实属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12,(11):6-6
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近日在西藏文联召开了首发式暨座谈会。该项目由电子出版社承担,共88万字,300余幅图片,是作者罗洪忠历经17年的心血之作。出版社和作者在图书写作、制作过程中克服无数困难,才最终完成这部不朽的人文著作。深入川藏沥血创作该套丛书的作者罗洪忠先生原是一名驻藏军事记者、纪实文学作家,曾三次进入极端艰险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作田野考察,采访曾在那里工作生活、从事人文研究的地方群众、部队官兵、专家学者达120余人,整理口述资料150余万字,查阅文献资料220余万字,先后到北京、郑州、  相似文献   

4.
进军墨脱     
这两张戎装照记录了46年前我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经历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5.
这是本文作者夏秋季节通过海事卫星从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发回的现场报道。它虽然是野战环境下的急就章,但真实、鲜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染力。原始而神秘的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对全人类都充满诱惑。在科学探险家眼里,它是“地球最后的秘境”,而在边防战士眼里,它是祖国神圣的领土。我军戍边卫国,必须征服一切险恶的自然环境。应该说,有科学探险的地方,就应该有我军的军事科考研究。山地步兵挺进世界第一大峡谷演兵布阵,在我军训练史上是第一次。这组探险报道充分反映了我军在这一地域的军事活动,值得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老山、者阴山的炮声渐渐沉寂,我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在这一百六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一直跟着边防前线部队采访。回顾那段紧张而激烈的战地采访生活,真是终生难忘。去年四月二十六日的傍晚,天空灰蒙蒙一片。我边防部队借着浓雾向老山地区秘密开进,我也头戴钢盔夹在那钢铁般的洪流  相似文献   

7.
壮丽的天河     
陈至 《出版科学》2002,(1):76-77
雅鲁藏布江同黄河、长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喜马拉雅山由西向东,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等支流,至西藏东南地区,穿过世界最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然后流入印度和孟加拉,注入印度洋。全长2900公里,在我国境内长达2057公里。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消息在前几年就看到了。但是最近才知道,第一个提出这个课题的,竟是新华社的记者张继民。一个新闻记者居然能有重大科学发现,令人惊讶、深思。 1994年,张继民因其他报道需要,借阅了由3位科学家在1987年发表的论文《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当他看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形成几百公里长”、“峡谷平均深切度在5000m以上”时,猛然想起,在自己的记忆里,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只有二三千米深。相比之下,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应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吗?他向三位科学家提出了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认为他提得很有道理,也认为自己只注意了科学上的意义,缺乏“新闻敏感”。1994年4月16日,经过有  相似文献   

9.
爱的奇迹     
2007年9月5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小区一户居民家中灯火通明,牡丹江市铁路电务段干部李世巍请来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祝贺他的儿子“百天”。李世巍的妻子张军端起酒杯深情地说道:“第一杯酒,我要敬给我的丈夫,在我遭遇车祸最艰难的时候,是他一直守在我的身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话没说完,张军就潸然泪下。一时间,夫妻俩想起了三年前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引子:这里是世博会的“冰点” 当世界瞩目中国美丽的“彩云之南”时,云南在它最美的地方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选了8个分会场、“十八大景点”;但云南西部一个地裂天开、神奇壮丽的地方却不在这份清单里。 它就是世界级地理奇观,地球上的第三大峡谷——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夹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断裂带之间,平均谷深2000米,峡谷总长316公里。它本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使它退居世界峡谷鼎足之三;但它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风采仍在世界三大峡谷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人类有一个如果不是最大也是极为重大的地理发现:科学家确认,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消息是新华社1994年1月17日播发的。消息原题是:《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第一大峡谷》。这是世界性的大新闻。此前,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一直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而此后,世界各国的地理教科书和词典中关于大峡谷的内容,必然要改写了。历史的惊人之处还在于,发现这一新闻事实的人和发布这一重大消息的人,竟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继民。什么?一个记者?他凭什么确定者?他…  相似文献   

12.
3月19日,河南日报社的大院内。 阳光下,“大河报”三个铜字熠熠生辉。 铜字下,那道红色横幅轻轻飘荡,“大河报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采访组出发仪式”惹人注目。 横幅下,语笑盎然的编辑记者们簇拥着今天的主角杨锐、王建立——担负着大河报创刊以来为时最长、携带设备最先进、工作最艰巨、环境最恶劣的采访活动的两位记者。 他们将随省地矿厅科学考察队万里西行,到被称为世界上最深、最长、最高的峡谷——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采访。在这之前,当得知省地矿厅这次在国家中标考察大峡谷时,报社就开始了同步策…  相似文献   

13.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3,(4):104-108
20 0 3年 4月 15日 ,雷颐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 ,李慎之先生病危。我着实地震惊了 ,眼睛立即涌出了泪水。在这之后的几天里 ,我们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 ,我从他那里不断地了解到李先生的病情。我们都明白 ,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渐渐地 ,我的心情倒是平静了下来 ,并开始撰写悼念文章 ,准备后事。噩耗终于来了 ,4月 2 2日中午 12点 ,雷先生来电话说 ,敬爱的李先生两个钟头前去世了 !先生带着他的渊博的学识、伟大的精神和先进而又极具价值的思想 ,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一、先生对我的鼓励、批评和期望初识先生 ,先生给我过于沉重的…  相似文献   

14.
《雪域绿洲》拉萨东去八百里两岸青山一水依不是江南胜江南烟雨朦胧画林芝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这里平均海拔31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温暖湿润、生态环境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旅游区,素有"人间香巴拉"、"生态绿洲"、"高原氧吧"等美誉,是进入青藏高原旅游的适应性平台。林芝以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中国最美的雪山一南迦巴瓦峰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  相似文献   

15.
喻健 《新闻爱好者》2007,(10):32-33
在当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科学考察与旅行活动越来越频繁,参与考察活动的科学家、记者、科考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南极科学考察、北极科学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阿尔山火山考察、可可西里考察、三江并流考察等各种科学考察活动,从地上到水下、从海洋到太空,此起彼伏,吸引了许多人员参加。因此,研究科学考察记,对于引导当今多媒  相似文献   

16.
那段陪同采访的日子虽然不长,只有三四天,已随着时间的脚步渐渐流失,可那难忘的情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掉.作为一个介入新闻生活10余年的基层新闻工作者,不知是那几天的陪同采访有什么迷人之处,还是自己的心灵受到什么震动,总想把它写出来,介绍给同行们.  相似文献   

17.
韬奋一生主编过七、八种期刊,但主编日报的历史只有五十五天,那就是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在香港创刊、同年八月一日停刊的《生活日报》。韬奋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张“真正‘人民的报纸’”,并为此作过许多准备。一九三二年第一次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曾与著名报人戈公振等详细讨论过办日报的办法。在出国考察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西方报纸特别是苏联报纸的办报经验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在香港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又亲自向许多有经验的报人请教过。所以尽管办报的时间很短,他对办报理论的研究却很深。《生活日报》停刊以后,他以《我们要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人最高的乐趣是生活在哲学里──《时间深处的孤灯》序唐达成该立杨兄的散文小品,是一种审美享受,特别是在熙熙攘攘的杂务中忙乱了一天,终于小憩在书案前,青灯一盏,香茗一杯,让烦嚣的心情渐渐恬静下来,再来读几则他的文字,不由得便会为他笔墨凝练,内涵丰盈的小品...  相似文献   

19.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当天,28岁的亨利·戴维·梭罗,毅然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搬进了离波士顿不远的一个小湖——瓦尔登湖畔的一栋他亲手盖起来的小木屋里,宣告了他个人的生活与精神上的“独立”。小木屋里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件家具。他在湖边种豆、打猎、伐木、收获,也在湖边倾听、观察、沉思和梦想……他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独立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当他认为他已达到了他的那个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的实验的目的时,他就走出了林子,重新回到了城市。以后他又花了几年的时间整理那些笔记。9年后,即1854年,他的《瓦尔登湖》出版问世。 这本书是梭罗的人生哲学和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真正  相似文献   

20.
李何同志和我们永别了!8月5日,长期严重的心脏病,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党失去了—个好儿子,新闻战线上失去了—个好战士,我们失去了—个好战友! 他虽然离开我们了,可是他的音容宛在。我们会在一起工作,朝夕相处一段时间。这些天,许多记忆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