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卷首导读     
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么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摘自本刊第5页)——陶行知我提倡的活动教育是指儿童成长的过程,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指学校课堂  相似文献   

2.
卷首导读     
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让孩子受教育并且受到良好教育,是几乎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掌握知识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社会文明得以延续、道德规范得以遵循。(摘自本刊第4页)——李克强学校中的教研是研究教学的,而教学的掌控者就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虽然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限,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为他们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摘自本刊第8页)——黎长岭  相似文献   

3.
卷首导读     
正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摘自本刊第4页)———张东  相似文献   

4.
卷首导读     
对校长课程领导力高低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但其最终还是要通过课程的实施,看学校教育质量是否提升,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否快速跟进,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显著提高。(摘自本刊第8页)——唐德海  相似文献   

5.
导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贵、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并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公民和公民公共精神的支持,而这一切又有赖于良好的公民教育。福建师范大学陈永森教授撰写的《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一文认为,没有公民的公共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十九期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和第十一期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开展了题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与借鉴”的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7.
刘立祥 《中国德育》2007,2(4):45-47,51
中国传统教子箴言旨在向下一代表达前辈的人生追求和传世衷情,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分析中国历代教子箴言,其基本内容包括:继承先辈遗志,完成未竟事业;树立鸿鹄之志,建功立业报国;刻苦读书求学,成就有用之才;视金钱如粪土,视事业重如山;为官清廉刚正,生活节俭朴素;存养浩然正气,陶冶松竹品格;恪守宽人严己,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与发展,公民教育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如何开展公民教育问题,是它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形式的开端,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实际中,家庭教育也是实现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全面推进公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精品导读     
《甘肃教育》2014,(20):128-128
正《乖孩子的伤,最重》内容简介:《乖孩子的伤,最重》是以作者回答有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孩子自主学习为主题的书信集。作者在书中针对一些学生家长及教师所普遍遇到的困惑,表明了自己的教育立场,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建议,传达出一种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告诉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分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持自信和勇气,不断去选择、尝试、  相似文献   

10.
《小学青年教师》2008,(3):45-45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介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德国教育“三剑客”“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与“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实现跨越性的“历史会晤”。凯兴斯泰纲的“公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公民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即培养国家公民.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件《世界公民教育:培养学习型人才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中提出培养世界公民的新主张.在全球化趋势迅速增强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通过世界公民教育培养人民的全球意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张,世界公民教育应尊重多样性与差异性,消除种族和国别歧视,以建立一个多元而又平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香港回归后,国家认同教育虽有一定进步,但由于制度、文化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家认同教育仍面临很多困难。全球化对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国家认同教育,香港应重新审视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公民教育的独特要求,积极促进公民教育观的转变。构建以主动公民观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是香港公民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败后,以严复和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对学校公民课程的诞生进行了舆论层面的开拓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启蒙.严复通过翻译国外政治哲学和社会学名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和群学思想,梁启超则在政论文章中建构了国家主义与国民的概念.严复与梁启超宣扬国民教育的手段和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可归为“相对的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则是其共同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公民教育是为未来的成年公民的民主生活做准备。这种准备主要在三个方面,即为民主生活准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给我国公民教育以极大的启示,我国公民教育应为学生准备有关公共事务的知识,让他们掌握民主生活的技能,积累公民实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夯实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层次和内涵。围绕着“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集中研讨。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等撰写的《论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一文认为,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心理活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化、运用和执行的实践活动,这两个活动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同一进程中,在内容和时空上是同质的,由此构成了耦合互动关系。制度自信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广泛共识、提供精神动力、提供智慧和方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步前行,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能的提升和优越性的彰显,从而进一步坚定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提升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从为人生这个立场来说,教育与哲学的根柢是归一的,相对于来自外部命令的法制,哲学是来自内在灵魂与精神的规训;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哲学是更为本质意义的成长要求。但是今天,这个本质性的要求却正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意识"的专一性和"宗教意识"的排他性是影响区域稳定的重要因素。培育和增强新疆各族群众的公民意识,并以"公民意识"统摄民族宗教意识,对于提高和强化新疆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正确定位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夯实中国共产党在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是关系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请家教、报辅导班、留学三种常见的扩展性教育投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特点,投资状况与家庭居住区域、孩子就读层级及父母自身特征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开放、民主、多元的"人本化"时代,凸显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注重对话、协商、反思和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业已成为公民教育的共识,国家认同教育因而需要借助理性式公民教育来加以落实。理性式公民教育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旨在培养理性的爱国者。立足于积极公民的立场,增强共同体意识,注重共情式理解,促进公共文化建构,是当代中国推行理性式公民教育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