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2.
张星 《语文知识》2001,(12):14-15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  相似文献   

3.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众吹竽,他经常让三百人坐在一块儿吹。他喜欢听齐奏。一位叫做南郭先生的人,盘算了一番,认为他去吹奏再好不过了。实际上,南郭先生一点也不会吹,但是他想国王不会叫人一个个地吹。因此,当他和其他人一起吹的时候,国王不知道他究竟吹了没吹,而这种吹奏使他能在那儿享用很多美餐。他对国王说:“我吹得非常好。”国王说:“好吧,你可以坐下和他们一起吹。”这个人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在这儿找到了一个位子。他谢了国王后就坐下了。把竽放在嘴边,假装吹奏。这么多的人一块儿吹,国王不知道谁在吹谁没吹,也不知道谁吹得好,谁吹得不…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通常是三百人的大合奏。因为他给予乐师非常优厚的待遇,所以一个叫南郭的人尽管并不会吹竽,却也混进了乐队。当乐队演奏时,他就站在队伍里假装也在吹。没有人注意到其实他连一点声音也没吹出来,所以南郭也享受到和其他乐师一样的待遇。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渭王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竽,可是他喜欢听独奏,让乐师一个个吹给他听,于是南郭不得不逃跑了。  相似文献   

5.
滥竽充数     
齐宣王很爱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让三百个人一起吹给他听,因为他觉得那样很有面子。  相似文献   

6.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乐师们吹竽(一种中国古代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他总是要三百个乐师一起吹竽。南郭先生(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求为国王吹奏,国王高兴地答应了。并且他的年俸禄和其他乐师一样。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 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南郭先生”借指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也有以“南郭先生”泛指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乌有先生。典出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的情节。“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乌有”即“无有”。后把不真实或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的劣绩来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然而不通竽技的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得以充数,还受到赏赐呢?实际上,这与齐宣王的爱听众人之乐,只注重场面的热闹、恢宏有极大的关系。“精明”的南郭先生正是利用了齐宣王的这一癖好,使三百人的吹竽队伍成了极好的“保护伞”,才竭尽装腔作势之能事,一度风头出尽。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齐宣王讲排场、喜欢听乐队一齐吹竽的特点,暗示投机钻营的南郭先生有可乘之机.板书"齐宣王、听齐吹".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南郭先生怎样利用机会,投机钻营,装腔作势,滥竽充数暂时成功.板书"鼓"、"捂"、"装腔作势"、"混"、"得到很高待遇".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齐湣王"喜欢"听独吹"的特点,暗示  相似文献   

10.
南郭先生回到家,妻子问他:“你怎么回来了?”南郭先生说:“别提了,在以前的大王那儿演奏,我可以装模作样,滥竽充数;可如今的大王却喜欢我们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没办法,只好逃回来了。”妻子对他说:“既然你已经知道错了,就应该改改,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南郭先生听了妻子的话,找了一个吹竽的名  相似文献   

11.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与妻子背井离乡,去到了别处。他整天呆在家里自责,要不就到庙里忏悔,请求菩萨原谅。他妻子见他这样,就说:“你不能整天无所事事的,既然已经捅了娄子,就得快想办法补救。”再说齐王见南郭先生不见了,心中犯疑,想:“幼时常听父王称赞南郭先生竽吹得好,可现在怎么不露脸了呢?”于是,齐王叫来了军士,让他们去寻找南郭先生。“让南郭先生回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听他吹竽了。”齐王想着,便又去听竽独奏了。说南郭先生聪明,的确不假。他痛下决心,要好好地拜师学艺,学会吹竽。在当地还真有一位会吹竽的老师傅。南郭诚心投入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12.
滥竽充数     
《辅导员》2010,(21):25-25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通常是三百人的大合奏。因为他给予乐师非常优厚的待遇,所以一个叫南郭的人尽管并不擅长吹竽,也设法混进乐队。当乐队演奏时,他就站在队伍里假装也在吹。没有人注意到其实他连一点声音也没吹出来,所以南郭也享受到和其他乐师一样的待遇。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相似文献   

13.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其寓意一般是这样总结的:没有真正本领的人,即使能够暂时混过去,也是不能长久的,终究会被淘汰。这样的理解,能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赋予这则寓言以新的内涵,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教益。我们先来看这则寓言,“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由此可见,南郭先生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但齐宣王在位时,他“到齐宣王那里去,  相似文献   

14.
作文立意的独到、深刻、新颖,是创新作文的必要条件,也是在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中,占半壁江山的作文拿到高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下面以《滥竽充数》为话题作文的材料,说明深化认识对优化立意的指导作用。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左上》)一、多角度认识,增强立意的独到性“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就可得到不同的观点,这就为立意的独到奠定了基础。上则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有南郭、齐…  相似文献   

15.
南郭先生赞     
南郭先生为齐宣王吹竽,滥竿充数。可后来,遇到齐 王的嗜好与齐宣王不同,先生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南郭先生最大的缺点是不学无术,不求进取,他为此出了洋相,丢了饭碗,被后人当作笑料而不齿。 而我倒觉得,南郭先生有不少值得赞许的地方。首先,南郭先生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他听说齐 王“好一一听之”,深知自己业务素质差,工作不称职,无需上司做深入细致地思想工作,便非常明智地悄悄离开了。既没有把资格一摆,要求照顾,而是主动告退。也没有因“铁饭碗”被砸,牢骚满腹,这不是难能可贵吗? 其次,南郭先生还比较讲原则,对“关系学”可谓  相似文献   

16.
早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滥竽充数》的故事.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根本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因为原来的皇帝喜欢合奏,他混得不错.可是,新皇帝要求乐师独奏,南郭先生当然不能胜任,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相似文献   

17.
<正>成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总结,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这些活动中的特征和规律。先民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语故事不仅富含深刻的哲理,教人如何为人处世,而且饱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思想,体现着我国人民的经济学思维和智慧。滥竽充数与制度设计[成语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潘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成语释义]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者物品以次充好。[经济学解读]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却能靠蒙骗混饭吃,"滥竽"之所以能够"充数",是由于齐宣王的听竽制度造成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熟悉“南郭吹竽”的寓言.这则寓言能给人什么启发呢?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干部政策和用人方面,提出不要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提醒用人者不要当齐宣王,让南郭式的干部混饭吃.这当然是对的.不过我认为,这则寓言对我们教师也有启发,教师也不能做齐宣王.  相似文献   

19.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的劣迹来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然而不通竽技的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得以“充数”,还受到赏赐的呢?实际上,这与齐宣王喜欢听众人合乐,只注重场面的恢  相似文献   

20.
南郭后传     
南郭先生听说齐王要逐个听乐队吹手吹竽,惊慌得不知所措,于是,他收拾收拾行李,慌忙逃离了王宫。田野里小道弯弯,秋风习习,南郭先生顺着一条小道来到了一个小镇。镇上人来人往,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突然,南郭先生的目光落在了镇西头的一面墙上,墙上贴着一张招生广告:“吹竽培训班招生,皇宫乐队名师传授技艺。联系地址……”南郭先生眼睛一亮,心想:以前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的跟师父学手艺,而闹了这么个滥竽充数的笑话,让天下人耻笑。如今,机会失而复得,我该好好珍惜才是呀!于是,南郭先生便顺着广告上的地址,来到吹竽培训班,他先到招生办办理了报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