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绘画的世俗化倾向是传统文人画余绪的终结和中国画现代形态的肇始。从吴门画派到扬州画派再到海上画派,是中国画世俗化递进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绘画本体上分析清代绘画世俗化的两个代表性画派——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我们可以从绘画的题材、色彩、形式等方面看到他们同文人画传统之间产生的变化、拉开的距离和世俗化严谨的清晰脉络。清代绘画的世俗化过程是社会形态从"农"到"工"的转型,是艺术家从"士"到"商"的转型,是文人画职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纵观《参寥子诗集》,其中有许多诗歌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都带有明显的世俗情感,诗歌题材的世俗化倾向表现在怀友、感伤、议政之作三方面;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世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温暖的艺术境界和颜色字的运用两方面。道潜作为一位僧人,具有世俗情感,除了社会因素外,还与其自身的尘缘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在繁花碧海的亚平宁半岛,已历经600多年风雨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接受着世人的膜拜。这座古老的、被誉为"世界美术学院之母,四大美术学院之首"的美院始创于1 339年,历经美第奇学院、迪亚诺学院、佛罗伦萨艺术绘画学院、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几个时期,一直作为世界美术教育的中心。她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开创了世界美术教育的先河,也是世界美术教育的标杆,有"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和"写实主义大师汇集的皇家美术学院"之称。  相似文献   

4.
北魏后期,不同阶层佛教供养人在设计石窟中的自画像——供养人像时,艺术形式上有了更多的探索和选择,这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使得供养人像不再仅仅是佛与菩萨像的牺牲品,而具备了独立表现性和世俗化倾向,这种倾向最终导致佛教艺术宗教意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世俗化倾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价值观世俗化倾向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提出应辩证地看待这种世俗化倾向,并多途径加以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海派绘画"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它是在上海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在多元的移民文化与快速发展的商业经济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海派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并对传统文人画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画题材的大众化、世俗化以及设色上的雅俗共赏.海派绘画对后世的中国画影响很大,它在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时期,教士与修士的宗教信仰呈现出普遍衰落的趋势.然而佛罗伦萨的兄弟会的活动却反映出世俗民众宗教生活的宗教化与世俗化并存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为宗教活动的虔诚性、娱乐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外在性.这正是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在宗教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绘画欣赏教学主要是要达到以下目的:l、通过让学生多接触、多欣赏各式各样的绘画艺术,引导学生了解绘画艺术与现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喜爱绘画艺术的心理倾向。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欣赏态度,掌握欣赏绘画艺术的正确方法,形成良好的绘画欣赏能力,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把握绘画艺术奠定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中通过对原始艺术的世俗化图像与造型四个方面的分析,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原始艺术的世俗化图像与造型基本排斥了象征成分、事件原型,并和图像、造型本身在意义上几乎等值。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世俗化”艺术迅速发展,在主流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当下“世俗化”艺术创造带有迎合城市趣味的庸俗性、娱乐性、休闲性等化特征,并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大众超级市场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搀杂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点。本从当下“世俗化”艺术创造状况和其审美特征等方面作了初次探索。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中法两国盛行的宫廷绘画艺术在审美情趣上与帝王的喜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的艺术,就是当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对清乾隆皇帝与法国路易十五皇帝两位封建帝王统治期间的宫廷绘画艺术浅作比较,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叶秋美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78-79,86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近现代绘画艺术有着许多契合点.这种契合是建立在东西绘画发展趋势同向性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绘画深刻的影响,在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影响已是在所难免。只有准确把握当代油画的审美走向,将世俗化、本土化与当代性完美结合,才能不断创造出大众所需要的艺术美,才能把中国油画推向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4.
自俗,即“通俗性”,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促成的:首先,儒家长期以来观风俗、察民情的政治观以及“尚质抑文”的文艺观对自居易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自居易的美学观念也受到了中唐市井文化发展与文化世俗化趋势的影响。第三,自居易本人非常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注使他在创作时有意识地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诗歌进一步走向世俗化。这不但表现在诗歌写作题材上的世俗化,更体现在创作主体和创作意识的世俗化。新世纪诗歌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是诗歌拥有更多阅读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学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但是不管如何世俗化,诗歌毕竟是有独特文体优势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的诗性不应该摒弃,否则将会滑向低俗甚至恶俗的泥淖。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包含了众多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思潮和审美文化,也指涉了社会经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全方位变化。这表现在社会市场化、阶级分层化、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分化,大众传媒文化尤其是影像文化或视觉文化的崛起,审美的娱乐化、感官化、消费化,艺术的大众化、世俗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等方面。这种转型体现于从以第四、第五代电影为主体的“新时期”到以“第六代”和“第六代后”电影和娱乐化、商业化影视文化趋势为主体的“后新时期”的话语转换之中。文章进而分析论述了影视艺术在结构、视角、时空意识等话语转型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对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活动四要素进行了新的探究。从艺术活动的整体性来考查,认为艺术媒介同样是艺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它与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在基础理论建设中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构成艺术活动的基本“五个要素艺”,忽视或削减这个要素的理论作用,艺术的基本理论建设就会出现重大的缺失。文章认为艺术媒介还有助于对“艺术生产”“艺术消费”理论的建设,对重建艺术发展史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有助于为艺术分类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论中存在着消解创作主体创造性的倾向。结构主义诗学在语言-结构中否定了作家的精神自由,接受理论在接受过程的创造性指认中使作家的创造办再度受挫,而精神分析美学则在原欲还原中瓦解了作家的创造幻想,三种话语在消解艺术创造上殊余同归。艺术创造是精英化的本体特征,艺术创造的消解预示了精美化先锋性的式微和大众化巨大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当代美术发展趋势及高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探讨,提出对高校素描教学的一些看法。包括:把握造型规律,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将审美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融入素描教学,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相应的提高;以及教师在多样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晋江龙山寺是上百座台湾龙山寺的祖庙,其建筑屋顶形制严格,造型巧夺天工,题材丰富,装饰色彩艳丽,具有宗教、政治与民风民俗等多元文化内涵,体现了建筑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民俗所形成的装饰艺术。龙山寺屋顶装饰因屋脊位置与功能的需要所体现的装饰特征,其题材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闽南佛教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趋于世俗化的表现,折射出闽南寺庙屋顶宏伟大气、韵味别致的审美文化特征,对当代社会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