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人格心理及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解读由美国名著《飞越布谷鸟巢》改编并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飞越疯人院》,并对其所反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社会文化心理变态现象,进行了表象和内涵的解剖。  相似文献   

2.
《飞越疯人院》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勒斯?福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辉,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本文将从影片的题材、社会背景、角色寓意、导演与演员几个方面对其予以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肯·克西《飞越疯人院》以其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描述了精神病院中监视、规训、惩罚的运作机制,表现了畸形社会控制与异化的权力机制对人性的摧残。《飞越疯人院》中的精神病院是二战之后美国社会的缩影,也是当时美国社会消极抗争的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4.
《飞越疯人院》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影片开头是精神病院里寻常的一天。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护士轻声细语地广播"是时候吃药了"。精神病人缓缓地走到护士站窗口前排好队,领了药,乖巧地吃下去。直到麦克墨菲的出现,精神病院的平静才被打破。他犯了事为了逃避在劳动农场的劳动,于是装疯  相似文献   

5.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凯西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麦克墨菲在自由意识和自由思想的支配下,经历了从自觉进入疯人院,到了解疯人院,到最后飞越疯人院的过程,并做出了一系列的自由选择。这一系列的自由选择正是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自由选择思想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一、影片表现的揭秘性主题如果仅从叙事层面看,《飞越疯人院》讲述了发生在一家精神病院里的一出带有悲剧色彩的闹剧。《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飞跃布谷鸟巢》。据说作者为了撰写博士论文,曾在精神病院里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员,对疯人院的治疗手法颇有微词。改编成电影后的《飞越疯人院》拥有一个完备、写实的影像体系,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它看做一部揭秘性的影片,它采用了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精神病院里的种种丑陋现象,揭开了美国警方与精神病院暗中勾结,打着人道主义旗号残酷迫害不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文化运动试图通过吸毒、摇滚、性革命等另类生活方式解构、颠覆美国主流文化,从而建构以“友爱”为核心的“伊甸园”。虽然这场反叛运动在美国历史上昙花一现,但其影响至今余波尚存。文章对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了解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反主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对反主流文化的功能和成因作了评析,认为反主流文化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而产生的社会运动,对20世纪美国文化起到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反主流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反主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对反主流文化的功能和成因作了评析,认为反主流文化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而产生的社会运动,对20世纪美国文化起到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飞越疯人院》是肯·凯西的处女作,作为生活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位嬉皮士,肯·凯西在这部小说里倾注了他对当时阴暗、压抑的社会的讽刺与批判。作者借一位印第安人之口道出了精神病院惨无人道的体系,同时也塑造了麦克墨菲这样一位拯救他人、牺牲自己的英雄人物。通过展示小说中的三组二元对立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疯人院的残酷无情以及自由、善与爱的追寻主题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永不让步》出自著名小说家肯·克西之手,他的小说《飞越疯人院》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永不让步》虽不及《飞越疯人院》那么出名.却是肯·克西本人最满意的一部作品。该书名源自民歌“有时冒出了一个伟大的念头.要跳入河中漂流”.故事讲述了俄勒冈州某小镇两个独立谋生的伐木工人的故事,他们信奉“永不让步”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殊的历史状况、经济状况,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以反映2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见长的作家。通过分析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富有代表性的酒、汽车和女性等文化符码,可以解读20年代美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概述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美国发生的一场以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课程改革热潮中,以布鲁纳及其著作《教育过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术课程现成为运动的指导理论。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以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为起点,到70年代初以失败而告终。纵观整个课程改革运动过程,其失败原因早已深刻地蕴藏在它的历史起因中了。(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着课程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历…  相似文献   

14.
席晓兰 《文教资料》2009,(32):92-93
1967年,电影《毕业生》的出现,标志着好莱坞电影从纯属“逃避现实”的消遣品转向了“反映现实”的艺术作品.影片获得了如潮好评和各种评奖委员会的肯定。但是纵观影片,并无明显提及当时——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背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反文化运动。本文试图通过《毕业生》中的对白,一窥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是一部展现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图景的文学作品。小说以第二代华裔莫娜的视角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自她口中表达出了作家任碧莲在文化、族裔身份以及社会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本文分析该小说对美国多元文化景象的描摹,解释作家试图通过该作品所传达的对美国社会文化中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的力作。细读《纽约客》可以发现,白先勇在《纽约客》中为我们书写了人和文化的命运选择的三种模式:抗争、妥协、遗忘与麻木。从这三种模式中,不仅可以看出白先勇对人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的双重焦虑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白先勇小说独特的哲学价值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作品刚问世,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重视这部小说。20世纪60年代,《觉醒》被奉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8.
张凤 《学前教育》2010,(5):10-11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儿童入学准备进行研究,至今已有40多年。得克萨斯大学儿童和青少年政策研究所Suzanne M.Winter教授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初等教育研究会主席Michael F.Kelley共同发表了题为《入学准备研究40年——我们学到了什么?》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所进行的各种入学准备研究项目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女性弱势一直是困扰整个社会思想进步与发展的绊脚石。《隐藏人物》以凯瑟琳·约翰逊等三位非裔黑人女性为核心,讲述了非裔女性在20世纪60年代为美国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故事。本文从女权主义视角探索这部隐藏在幕后却星光熠熠的《隐藏人物》。  相似文献   

20.
戚一岚 《文教资料》2007,(29):33-3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反映美国梦破灭的小说。本文讨论了美国梦的意义、盖茨比的追求与毁灭,并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指出这部小说已成为爵士时代的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