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政策历经了恢复调整阶段、规范化管理阶段、管理改革过渡阶段和内涵式发展阶段.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分析发现,不同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相关政策的出台是政治源流、政策源流以及问题源流在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关系变奏过程,并且在影响政策出台的诸多因素中,问题源流更能激发政策出台的活力.现阶段,义...  相似文献   

2.
张淼 《教育科学》2015,31(3):31-35
“撤点并校”是我国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社会影响.政策历经了推行、调整、停止几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进入反思、深化阶段.从城市化进程的视角分析评价这12年的“撤点并校”政策,它是历史必然,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注意循序渐进、专业化推进的原则,同时重视农村学校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从人民助学金为主的“单轨”阶段,到助学金与奖学金“混轨”以及奖学金与贷学金“并轨”阶段,再到免、助、奖、贷、勤、补“多轨”阶段的变迁历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资助内容多样化”“资助来源多元化”“资助对象精准化”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生资助应逐步分类推进免除学杂费政策改革、建立健全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构资助政策执行保障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政策价值取向阶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政策工具选择:政治价值取向阶段以权威性工具为主,包括直接生产、计划供应、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等;经济价值取向阶段以竞争性工具为主,包括市场开放、成本分担、资源重组、产业经营等;社会价值取向阶段以激励性工具为主,包括大众教育、分散治理、质量提升等。之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策工具选择,除政策价值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外,还受社会观念、利益竞争、国际环境、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质量生命线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学改革经历了初始发展(1985~1999年)、深化发展(2000~2012年)和内涵发展(2013年至今)三个重要阶段。教育政策在大学教学改革不同阶段的落实和推进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借助Nvivo软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教学改革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初始阶段的政策较为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化发展期质量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和主要诉求;内涵发展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政策导向越发明显。教学改革政策体现了从关注内容规范到关注创新人才培养、从注重社会需求到关注学生需求的逻辑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双减”政策虽然是主要针对初中、小学阶段制定的教育改革政策,但对高中阶段教育来讲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当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推动学生“减负增效”高效率完成物理作业。基于此,文章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双减”政策下高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具体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策注意力配置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对1986年以来51篇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政策文本进行Nvivo编码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政策注意力发展历经摸索期、调整期和进阶期三个阶段,表现出多元化、协调化、综合化等特点,但也存在育人主体过度关注学校、育人阶段过度重视“学习中”、育人空间校外与线上布局不足、政策工具与育人要素交叉配置不均等问题。为了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政策体系,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建议:提高学生与家长的注意力主体配置;优化入学前中后的注意力阶段衔接;拓展校外与线上的注意力空间布局;协同政策工具与要素的注意力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政策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认同度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实际运行,因此,大学生群体对相关就业政策是否有效的主观体验和认识也应该成为评价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效的一个重要参数.调查显示,不同院校的毕业生 对“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和“相关配套政策”实效的感知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见,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高校间已经形成内部的分层,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就业政策需求.不同学科的毕业生除了在“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效感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拓宽就业渠道”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效感知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在学前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发展。文章基于政策变迁的视角,梳理学前教育“社区化”的政策嬗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合理布局等为主要内容的孕育萌芽阶段(1978—1995年)、关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初步发展阶段(1996—2009年)和聚焦“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巩固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虽然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政策体系仍有完善的空间,多部门协调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细化短期发展目标将会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政策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与目标、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的政策发展与转变,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梳理,厘清其政策变迁的历史脉络,掌握指导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制定的关键“立足点”,抓住政策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要素,为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研究生教育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借助词频统计方法,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变迁历经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5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86—1998年的调整发展阶段,1999—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的内涵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在政策变迁的过程中,政策体系趋于完备,政策主体日渐多元。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来看,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均有涉及,但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均衡,供给型政策工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政策工具比例。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育政策制定与施行办法,优化并综合运用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所推行的各项减负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减负问题的价值期待有所不同。“双减”政策不仅是党和政府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有力回应,而且也是加快构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大举措。为了规避“双减”政策执行失真,有必要对政策本身的有限理性、支持性的执行环境以及执行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进行合理审视,防止政策目标偏离。可通过提高执行主体的政策认同度与执行水平、优化政策的执行支持环境、调适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冲突,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并促使政策目标高效实现。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经历了以"两培训"为中心的政策探索阶段、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的政策形成阶段,以均衡发展为动力的政策发展阶段,以及以深化应用为抓手的政策多样化阶段.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呈现出以信息化建设为推力的政策形成机制,以工具价值转向人本价值的政策价值取向,以选择适切政策工具为支持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要有非均衡化发展的政策动力机制、多样性的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使用政策工具和规范合理引导民意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  相似文献   

14.
政策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准确把握政策意图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践效能,而对政策意图的把握离不开对政策整体图像的研判。为此,着眼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运用政策文本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的数量、类型分布、颁行机构和主题特征等维度进行定量刻画,进而从“减负”政策的时间节点与实践效用、“减负”政策的专门生产与法理效力、“减负”政策的配套体系与组合效率、“减负”政策的内容设定与明确执行等方面展开学理反思。旨在廓清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的图景,不断提升“减负”政策的解释力,最终以“减负”政策的实践效能彰显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政策是规范与支持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推进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经历了以边缘性探索为中心的萌芽发展阶段、以系统性规划为抓手的改革发展阶段和以体系化建设为重点的深入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其动力机制、价值取向、实施过程保障及话语规则均有其独特的演进逻辑。家庭教育法治化是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家庭教育从“法制”走向“法治”,可采取以下推进路径:形成强化基础建设、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动力机制,秉持兼顾个体与社会、协调多元利益的政策价值取向,深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建设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体现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的政策话语规则。  相似文献   

16.
自民族独立以来,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经历了前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后社会主义时期三个阶段,分别基于民族、国家、市场制定政策路线.文章分析了坦桑尼亚过去50年中不同阶段政策的出台背景与执行效果,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改革,必须基于国情国力制定教育目标、基于国际环境制定教育政策、突显宏观调控下的教育管理参与、开展政策引导下的教育法制建设等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础教育的课程政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课程权力主体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国家”模式阶段、“国家+地方”模式阶段和“国家+地方+学校”模式阶段这三个时期,每个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以此为据,我们可以预测未来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重点学科建设是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路径,系统探讨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范式变迁及变迁逻辑对调整和创新"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领域的重要政策文本,对其进行高频词统计、编码、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划分为理性本位(1985-1991年)、效益导向(1992-1997年)、创新为先(1998-2005年)、协同创新(2006-2014年)和追求卓越(2015年至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在政策情境、政策行为主体、政策问题、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方面均呈现较大差异,重点学科建设政策范式变迁也体现了一定的嬗变逻辑,如政策情境呈现出由单向度到多向度的转变,政策行为主体经历了由一元主体到多元协同的发展,政策问题发生了由强制性到诱致性与强制性结合的演变,政策目标体现了由注重基础到追求内涵的变革,政策工具则展现出由刚性到刚柔并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学生负担问题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的沉疴痼疾,减负政策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间断均衡理论作为经典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致力于解释公共政策长期稳定和短期剧变共存的现象。本文基于该理论梳理了我国1978—2022年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变迁历程,并剖析了政策变迁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经历了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阶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以“双减”为标志的“后减负”阶段。不同政策变迁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中央决策层的价值理念具有推动政策间断和维持政策均衡的双重作用,社会问题的叠加效应则会通过推动问题性质的转变加快政策的间断革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经历了政策调整、启动改革、深化改革、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农村教师政策有着新的调整与变革,实现了政策价值取向、教师教育理念、农村师资配置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