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须在“全方位教育”前提下确立教育重点:如现在根据国内外现实情况,针对前几年教育工作的弊端,不妨以德育为重点,并以相应政策措施加以保证。惟这种措施的重点与其体现为“德育工作” 的加码,不如转为对“非德育倾向的纠正” ——摘自《教育原理》  相似文献   

2.
以情感为中心增强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低效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无视、漠视学生情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对道德的接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育改革应该着眼于情感的作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了解学生的品德及情感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品德和情感现状 ,教育才有针对性 ,德育目标才可能实现。了解学生的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承前启后 ,他们已有的品德基础就是当前德育的立足点。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主要是了解他们以往的品行、主要经…  相似文献   

3.
曹英华 《课外阅读》2010,(7):113-113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学生的德育重任,有其特殊性与要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可是我们边远农村中学信息闭塞、教学条件又差,  相似文献   

4.
德育亦称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诸教育的核心,它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过程中起着重要诈用。古代教育家对德育的重要性多有精辟的论述。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好的品德;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这里的“教”指的就是道德教育。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统治阶段无不把德育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德育始终为历代政治家和教育家所重视,把它放在重要地位。那么社会主义时期如何加强德育工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呢?一、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5.
切实加强师专学生的德育工作铁岭师范专科学校孟昭良一、重德育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古代教育家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①古代教育家董仲舒也说过:“以教化为大务。”②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认为:“传授点...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万忠 《陕西教育》2006,(11):42-42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高校生活德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玉珍 《教育探索》2008,(11):114-115
造成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基于高校德育的现状,主要应从德育“内容实起来”、德育“形式新起来”、德育“过程活起来”、德育“手段多起来”和德育“周边环境净化起来”等方面构建高校新型德育观,使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综合并进的教育。其中尤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活动影响最大,因此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自然科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尽管不如政治教材那样全面系统,但也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德育因素的渗透,以期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过一句对我们颇有启发的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是德的基础,德是才的灵魂,二者密切联系。然而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各种传媒负面的影响,加之应试教育“智育至上”的功利现实,现在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令人担忧,不少老师都感叹:“一届不如一届了。”那么,在当前形势下,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有效地落实德育,“以德帅才”呢?这些年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德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主题班会”已成了我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一谈我的具体做法,与各位同仁交…  相似文献   

10.
最近,李镇西老师写了一篇有关“新德育”的文章。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旧德育”的全面批判,后一部分是对“新德育”的美好畅想。读前一部分知李老师将现行的德育模式区分为“新德育”和“旧德育”两类。按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新德育”是他们“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旧德育”则是“新教育实验”以外的德育模式,因为这些传统德育模式有很多弊端,所以被李镇西老师称之为“旧德育”。  相似文献   

11.
"德育"之"育"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把“教学“(“德育类”课程除外)排斥在“德育工作”以外。表明这个《规程》,算不上是“德育规程”。只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规程●从“德育”之“育”的角度看来,有效的“德育”至少应包含教育、训练与感化诸成份●从非理性的“德育”向理性化“德育”的转化。是近代以来“德育”演变的大势所趋。这种”德育”,着眼于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并发展其社会性,力求唤起学生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生态要紧紧抓住学校德育生态打造的契机,可从“德育缺位”到“德育首位”、从“大而虚化”到“德育生活化”、从“课堂德育”到“全场域德育”三方面进行转型,充分展现德育新生态的现实意义,使德育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列宁说过:“任何教材和教科书,都不如教师个人对学生的影响大,德育影响的性质归根到底由教学人员决定。”教师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身份决定了师德水准的高低,并对教育对象产生巨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追求德育目标的基础化,避免伪崇高化:“顶天”与“立地”教育相辅相成 当前德育困境重重,归根结底还是当前的德育无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形式、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缺乏针对性,不是为学生量身定做,因而没有落地生根。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如果说“人”是由简单的“撇”和“捺”组成的,不妨也可以说“人”就是由“顶天”的一“撇”和“立地”的一“捺”组成的,忽视哪一个,“人”都不能成其为“人”的。  相似文献   

15.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09,(6):86-86
高校德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我们需要对德育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明确高校德育应定位在一个什么位置之上,即“德育何在”;在实践上,我们需要探索德育有何种可操作性,即“如何德育”。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德育为先”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先”,为什么是“德育为先”,如何将“德育为先”贯彻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将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德育有机结合,形成了“生态德育”这一全新的德育理念,整体构建了三大德育生态圈的德育生态系统和“1333”生态德育工程。一、生态德育思想的建构在“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自  相似文献   

18.
现代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功能是指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德育功能不同与德育目的和效果,德育目的是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是德育“本来就存在”,原本就该发挥的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先存性。德育效果是具体德育实践的“已然”结果,反映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属“应然”范畴,表征德育“本来能干些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维"大德育运作机制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德育研究是以一个县市为单元,通过“全市一盘棋”的德育决策,区域性建构以“1234德育活动流程图”和“聚焦疏导法”为主体特征的,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社区德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的有机整合。“三维”大德育运作模式,构建了三方联动、“三维”共振的社会德育场和“三维”德育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小学德育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隐性德育的磁场理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与磁场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似“无形”,实则“有形”,它们时时处处都在产生作用,它们同样有“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等效应。笔者把隐性德育的“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称作“隐性德育源”、“隐性德育域”及“隐性辐射”、“隐性感应”、“隐性共振”,试图用磁场理论来探究隐性德育作用机理,以增强隐性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