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梁漱溟的思想最终是归于佛家,还是归于儒家,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梁漱溟自称自己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同时又称自己“一直是持佛家的思想”,这两者似乎自相矛盾。事实上,所谓“一直持佛家的思想”,是他就自己的思想“折入佛家一路”后对佛家的信念终生未变而言的;而所谓“归宗儒家”,则更多地表达了他直面人生现实寻求“方便”时的态度转换。因此可以说,亦佛亦儒,儒佛会通,始终是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丰子恺的散文,无论是审视自己,还是审视社会、反映世态人情,甚至是探索人生宇宙,都充满了佛理化的思考,常常充满无常、因缘、众生平等、明心见性等佛家思想和观念.他的散文,常透露出一种平实自然且细腻隽永,富于童趣且引人深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梁漱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风格独异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文化哲学以其阐扬和复兴中国儒家文化的努力而闻名遐迩,这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人。梁漱溟文化哲学思考的主题,是中国的历史出路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统一问题,他由此而深深陷入了“现代化”与“儒家人生”的困厄之中。梁漱溟的思想矛盾,最深刻地体现了现代化之时代大潮中古典中国儒家文化的反应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他的文化学术思想理论主要包括哲学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和新儒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而文化哲学思想是梁漱溟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关注的是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全部的文化学术思想理论与实践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梁漱溟思想复杂多变,从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家,再由佛家到中国儒家,也就是说其思想由世俗人生观转变到出世主义,最后又回到虽是世俗而又超俗的人生观。这些变化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魏源山水诗的佛家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中国名的启蒙思想家、学家,魏源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山水诗中关于寺、僧的描写和佛家话语的运用,与佛教有关的山水描写和想象,以及由山水而感发的人生禅悟,都表明佛家人格对于魏源而言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是近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人物,在他看来,乡村教育是生命力量的扩充过程。因此,他把能充实生命的人生教育置于乡村教育的首位,通过精神讲话和精神陶炼等方式来激发和振奋教育对象积极向上的精神。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对狭义的教育的认知,而且蕴涵着对人的理解,他所提倡的人生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关于梁漱溟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思想渊源和归属、文化思想、新儒学思想、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总的来说是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精细化的研究固然可使我们获得对于梁漱溟思想的更为准确的理解,但也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窘境;避免窘境的途径在于抓住梁漱溟思想的根本即人生问题,并将它与其生命践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文学根基是儒家思想,他吸收老庄思想与佛教思想,形成了一种对宇宙形而上学的认识。同时又接受佛家的主张,体现了一种世界的形而下学的认识,又经过实际生活经验,在思想中融合三家之精华,形成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在其诗文中,可以体味到儒家的乐天知命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写了田园文学的新篇章。其人其文为后世所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10.
在沉默了三十年后,八十年代初,梁漱溟发表了《东方学术概观》及《人心与人生》等著作。1987年春,他登上中国文化书院的学术讲坛,再次宣讲他二十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观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世界文明的走向。这件事在学术界引起了格外注意。尔后,出版界陆续重印、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中国文化书院在1987年秋为纪念其从事教育科研七十周年,召开了“梁漱溟思想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观念引起了较多的人的重视、注意和研究。这里仅就他的东西文化观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以“特立独行、一代直声”饮誉后世,在学术思想上,他自认思想的根本是儒家和佛家,从他为什么会信佛和他对印度佛学研究的贡献及对于儒佛异同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梁漱溟佛学思想不只是他终身服膺的一种思想学说,也是他一生践履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晚年偏爱佛学,在史学研究中大量使用佛学话语来解读历史和史学,倡导史学界重视佛教和佛学,故其晚期史学思想也深受佛学理念的影响,在历史发展动力、因果律的理解及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想倾向,体现出明显的佛学取向。佛学的影响使他更加注重历史发展主体性因素和精神作用,塑造了其晚期史学的基本风貌,并使其得以融汇佛、史,以佛家的胸怀践行史家的天职。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 ,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判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 ,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 ,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 ,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为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 ,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4.
梁武帝萧衍一生接受过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大量表现这些思想的作品,尤以赋最为明显.本文试就萧衍三教杂糅的思想状况与其赋作之间的关系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新史学”首倡者,梁启超在其历史传记人物作品《管子传》中,多次出现与个人史学主张格不合之处。尤其是他在处理营造时势与改塑英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两难困境,颇为鲜明地折射出当时“新史学”理论在宣传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梁武帝萧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帝王。他即位后,鉴于宋齐两代因争帝位而被杀者达十人之多,牵连而被杀的贵族数不胜数。因此,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他选择了用佛教来治理国家,其目的有三:一是转移上层统治阶级的视线,削弱来自内部的威胁;二是扰乱人民的思想认识,麻痹人民的斗争意识;三是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能促进政教结合。由于梁武帝的崇佛,虽然促使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但也加速了梁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闽南素称“佛国”,为多元宗教聚集之地。朱熹初仕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晚年出知漳州,与闽南多元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仕泉之前,朱熹所学杂驳,既受孔孟学说和二程理学的熏陶,又曾问禅学佛,访道焚修。同安任初,朱熹也曾沉浸于佛道。然而,通过从同安一县及泉州一郡透视整个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使其接受李侗之教而“逃禅归儒”。泉州之“胡贾建层楼”(伊斯兰教寺)事件为朱熹应对禅佛教、摩尼教的挑战提供了借鉴。朱熹对于摩尼教(明教),仕泉偶涉,知漳则禁。总之,朱熹之于闽南多元宗教,兼融而不宽容。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藩从"谨守庭训"不敢辟佛,到积极入世寻求"终南捷径",再到"不可辟佛"交游佛氏中人的坎坷一生表明,他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在乾嘉汉学"斥佛辟老"的整体学术思想氛围下,《伴月楼诗钞》折射出江藩慕世之心及出入佛学的思想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