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梅红 《兰台世界》2006,(19):48-49
一天,一位老师来到档案室,查阅她在八年前写的一篇教学论文,我查阅了教学档案目录后,很快就找到了她所需要的论文,她惊奇地说:“档案室那么多的档案,你那么快就找到了?”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提供利用档案。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这两种作用通过档案提供利用来实现,所以有人说“:档案,当你用到它的时候,是无价之宝;当你用不上它的时候,它是藏在档案柜里的一堆废纸,甚至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档案工作的质量也将通过利用工作来检验,要做到快速…  相似文献   

2.
说起来真有点难为情,当初上大学选择档案专业的时候,我对档案专业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喜欢这个专业.在七月流火的日子,我毕业分配到原县级曲靖市档案局工作.虽是酷暑三伏天,可由于档案馆的特殊建筑,使我第一次走进档案馆时就感到了一丝凉风扑面而来,再看看初次谋面的同事,除有一个小伙子外,其余的均是40岁以上的老同志,我顿觉这里空气好沉闷,不知工作中能否有点朝气呢?……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当我第一天来到闸北区档案局报到,翻开同事递给我的《上海档案》的时候,心中便涌起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这份薄薄的《上海档案》瞬间拉近了我与档案的距离,使我体会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亲近。那字里行间辐射出的是一种行业的诱惑和魅力,是档案文化的博大和辽远……正是这本杂志引领我跨入了档案的门槛,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并理解了档案和档案工作,有机会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博览众生。档案竟是如此的奇妙!后来,当我与这本杂志的办刊人及众多作者一一结识的时候,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在内心升腾。可以说,《上海档案》给了我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头,…  相似文献   

4.
印象中,第一次与档案工作打交道是在1985年9月份。那时候,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学校工作。当教学走上正轨后,学校要求各班,必须为学生建立学籍档案,作为班主任的我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工作,而这种工作一般都只能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8小时以外进行。因此,零零星星待这一工作结束时,一学期的时间也就到点了。  相似文献   

5.
刘慧 《湖北档案》2022,(10):24-25
<正>“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这首诗赞美了兰花素淡清雅,品行高洁。当我第一次知道档案工作者也被称作“兰台人”的时候,内心不免有些小欢喜。我与档案的缘分似乎很早就注定了,从邂逅时对档案的懵懂无知,到相遇时对档案浅浅的认识,到最后相知相伴,愿意为它无悔奉献。邂逅我爸爸有一个破旧的箱子,他说里面装满了他的“宝贝”,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选择     
也许人生需要选择的东西太多了,在我短短的6年档案生涯中就有过两次重要的选择。我天生就是那种社会上公认的“老实人”,既然都定了性,我也落个自在,心安理得的追求着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怀着这份向往,六年前的我走进了宁乡县档案馆,成为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从而也开始了我档案从业生涯的第一次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第一次接触档案工作时,还是一个求学青年。清楚记得,那天艳阳高照,我与父亲在汶川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自家高半山的农地里干活。突然,和风送来远处母亲若有若无的声音:"老二,考起了,考起了,省档案校。"母亲难以掩饰的高兴,至今每每想起,我都是会心一笑。那年秋,我顺利进入四川省档案学校学习,从此就与档案结缘。走上工作岗位,在档案战线一干就是25个春秋。每当填写干部履历,看着长长的工作简历表格,内心  相似文献   

8.
档案不了情     
当她第一次闯人我的心扉,我便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她--档案,这个平凡、伟大而神圣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兰台世界》2015,(Z2):119-120
<正>一、青春选择——走进兰台2011年我大学毕业,幸运地进入中国石油工作。当领导询问我的岗位意向时,年轻的我直率地回答:不想做档案工作。当时我认为档案是个"三无"工作:无权、无利、无名。它单调、呆板、沉闷,需要整天面对一大堆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接收、录入、归档、装订、借阅等等的重复劳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档案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档案工作不仅仅是把一页页、一份份档案资料装订成册,一卷卷一排排摆进档案柜那么简单,它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再开  相似文献   

10.
当领导通知我将被派到世博局工作,我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将要直接参加如火如荼的世博会工作;紧张的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我还是坚定地选择接受挑战,毕竟直接参加世博会工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机会的12009年10月中旬,我正式到上海市世博局城市最佳实践区报到,专门负责整个实践区的档案工作。就这样我因档案与世博结缘。  相似文献   

11.
每当想到从家门、校门踏入社会,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2001年9月,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由于工作需要,被分配到大理州档案馆工作。当时的档案馆有三层楼、铁门、铁窗,当我走进它的时候,感觉非常神秘,似乎闻到了发黄了的案卷味道。领导告诉我“小赵,你是学历史的,安排你在技术编研科工作,从事编研工作,好好发挥你的特长”,当我提出要本档案志时,领导笑着说:“我等你们编呢。”我欣然接受了档案编研工作,一千就是12个春秋。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从省档案学校毕业分配到井研县档案局工作,如愿成为档案战线的一名新兵以来,就和兰台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离不弃携手共进走过了二十多年。刚跨进档案局的时候,我满怀激情和希望,准备在档案工作中奉献我的一生。在新的工作中,虽然学校里学到的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和档案实际工作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档案整理归档和业务指导上缩手缩脚,但由于自己年轻、好学、好问,在老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很快成为了单位的一把好手,业务指导和馆务工作得心应手。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与同事一道将井研  相似文献   

13.
我的档案缘     
刘泉 《档案天地》2017,(8):62-63
我相信缘分,人与人走到一起、人与事碰到一起,都是有缘分的。没有缘分的人,即便近在咫尺,依然形同陌路,互不往来;有缘分的人,哪怕远隔千里,也会走到一起,想离开都难。人与事也是一样,你与之有缘,就总是不期而遇,躲都躲不开;无缘,则死乞白赖也搭不上关系、挨不上边儿。我与档案是有缘分的,尽管我一直以来从事的并不是专职档案工作,但三次与档案结缘,最后一次竟把我牢牢地和档案拴在了一起。档案局成了我最后的一个工作站点。我原来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1989年7月初,调到县委办公室当文字秘书。按工作分工并不负责与档案有关的事情,但意想不到的是,一上班最先接触的第一项工作,竟然是抄录档案。  相似文献   

14.
我与刘铁林先生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在宁波参加中国老教协会议的时候,一次是今年参加在十堰召开的全国老教协会议上。刘老是参加中国老教协档案文秘专业委员会的令人尊重的档案界的前辈。见到刘老,我顺便问起了他的《情系军档五十年》一书。不久,我便得到了刘老的赠书。读过刘老的《情系军档五十年》,我不禁浮想联翩。我认为,刘老年轻从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档案战线上,一干就是50年,实在是一种对于档案事业的热爱,是对军档工作的不了情。  相似文献   

15.
有关我的家庭档案的故事.是从我和我女儿之间的书信来往说起的。我结婚较晚.生她也晚.我是在32岁的时候才生的她.所以当她是掌上明珠.加上当时家庭的条件不错。从小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她.从一小会说话的时候就教她唐诗啊、英语啊(因为孩子的爸爸是英语翻译).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四年一度的浦东新区档案工作会议。按理说年终是会议最多的时候,一般不大适宜安排这么大规模的会议,今天这个会议我就专门向家毫书记、学兵区长作了请示。他们说档案工作会议要开,而且开完会之后,家毫书记、学兵区长还要到新区档案局去调研。这充分体现了新区区委、区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的冬天,对于凉山档案工作和凉山档案人来说,注定是一个温暖和幸福的季节。在这个由梦想驱动的年份里,当我们摄制"档案,典藏凉山历史"专题节目的时候,当我们盘点凉山档案,唤醒沉睡久远历史档案的时候,当我们记录和颂扬凉山兰台风采的时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档案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已近6年。6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由最初的门外汉到真正的行家里手,对档案工作也有了新认识。在没接触档案的时候,我知道的只是一些皮毛,看着同  相似文献   

19.
张筱蕾 《档案时空》2016,(12):43-44
我与档案结缘,还得从我的母亲说起,我母亲是一位老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战线上耕耘了二十多年,是母亲牵起了我与档案之间的红线。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档案。大一那年暑假,我不知如何打发漫长的假期,整日在家里玩电脑。母亲见我打字快,就要我去她办公室帮忙,由此,我开始真正接触档案。母亲将收集好的部分档案资料交给我,要我学习整理档案,并指导我从学习档案分类开始,到档案的整理、排序、编目、打印等。几个暑假对档案工作学习和实践,使我从不熟悉档案工作,到逐渐掌握了档案整理的各个环节;使我从对档案的一窍不通,到对档案业务的逐步了解;使我闲暇的假期变得充实,漫长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在纪委工作,办公室与档案局是邻家,工作休息当空没事就总爱到档案局转转。去年“五一”以前,在和档案局的同志聊天的时候,看到他们在整理一盒盒档案,就问干什么呢?这么认真。他们告诉我,在搞家庭档案试点,回家后,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在一起生活的岳母,她是一名模范退休教师.对新事物比较支持,同时上了年纪.也经常因为记不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