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作者针对"科举功名是一种学位"这一观点,对科举制度与学位制度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比较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作者指出,尽管科举制度与学位制度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但这并不能掩盖两者"貌似而神非"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说科举     
中学教材里有许多篇目涉及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因此有向学生介绍的必要。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行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是由国家特定许多科目作为取士的标准,读书人就照这些标准去读书写文章以备应试。这种制度滥觞于隋朝,完成于唐代,后来不断加以修改:从唐代到宋神宗熙宁以前侧重于诗赋,可以称为“诗赋取士时代”;熙  相似文献   

4.
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取士制度中的门阀垄断,世庶界限相对淡化了.但同时隋朝也规定了"工商之家,不得仕进"的禁令,对工商之家还是采取歧视性政策.而"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四民本末的界限仍然是严格的.唐代科举制度虽为寒士打开了仕进的大门,但这扇大门对工商之家来说是仍然紧闭着的.根据范传正披露的情况,李白无法提供足以证明他非工商之家的谱牒户籍等材料,以备户部集阅,而户部也不可能存有李白家族的原始档案材料是确凿无疑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恰恰使李白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儒家经学的羁绊,从而走进充分发展个性自由的广阔空间.说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是倒因为果的.  相似文献   

5.
从教十余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学生,也见过不同类型的家长。总的说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老师充满信任和期待。当然也不乏难相处的家长,我的做法是“避其锋芒”,委婉地对他说“不”。  相似文献   

6.
馨灵:有件事一直让我很苦恼。大家都说我是个好脾气的人,我也信奉"与人为善",可很多时候总感觉被人利用,很受伤。朋友总是会支使我做好多事情,尽管有时候也不太情愿,但  相似文献   

7.
从教十余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学生,也见过不同类型的家长。总的说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老师充满信任和期待。当然也不乏难相处的家长,我的做法是“避其锋芒”,委婉地对他说“不”。前不久,我和几位老师正专心致志地备课,一家长领着他旷课三天没有到校的儿子闯进了办公室,直接对他儿子的班主任王老师说(没有称呼):“我儿子的手机又丢了,你当班主任的管不管?”王老师是位四十好几的老教师,性情温和、内敛、不善言辞,王老师一时没有应对,那家长就又说开了:“他和同学打架的事,你怎么能那么处理呢?”让王老师不知先回答哪个问题好。…  相似文献   

8.
科举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略说吴万刚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封建官府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拔人才、分别担任官职的一种制度。田朝“扬帝始建进士科”(《通典》),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这一制度的创建,在选拔官吏方面,无疑是个巨大进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9.
方立新 《教育》2007,(2S):19-19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了,“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深入贫困地区农民心中了——中国《新闻周刊》这组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最近仿佛又有个“深度版”,那就是“考研降温”:刚刚结束的2007年研究生招考,与往年相比,全国考生人数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的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7,(4)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了,“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深入贫困地区农民心中了——中国《新闻周刊》这组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最近仿佛又有个“深度版”,那就是“考研降温”:刚刚结束的2007年研究生招考,与往年相比,全国考生人数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的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1.
你的心事: 章小可一直是一个很乖很内向的孩子,她幸运地升上了本市惟一的一所省重点高中,她快乐地,准备迎接她生命中第一次独立的岁月。宿舍一共八个人,最先朝小可张开双臂的是一个叫文文的高个子女生,她看上去很成熟的样子,并非小可喜欢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那年冬天,她到一所大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虽然天气很冷,长长的签名队伍却把场面映得火热。一名学生拿着书走到她的面前,小心翼翼地递了过来:麻烦您给我签个名吧。她不经意地扫了一眼,立刻发现这是一本盗版书:书的纸张十分粗糙,里面的内容更是错别字连篇。定睛再看看他,衣衫单薄,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面部表情战战兢兢。不用猜,这一定是个家境贫寒的学生。签还是不签?她面临两难的选择。签的话,无  相似文献   

14.
新闻背景: 为了将检察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从 2003年8月开始,最高人民检察院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两年来,全国累计监督不服逮捕决定、拟不起诉、拟撤案“三类案件”6719起。在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检察机关拟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一句,教师用书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他参考书,要么照“用书”翻译,要么就是译为“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一类,很明显,“可以”被当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能愿的词了,笔者认为不妥。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找不出“可以”这个词条。其实,“可以”不是一个词,它是由“可”和“以”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那么,“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该如何解释,“学不可以已”又该如何翻译呢?其“以”,通“已”。请看其他文献中的佐证: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16.
开学初,省卫视播放一档面向中小学生的主题教育节目,学校非常重视,组织以班为单位集体收看。在节目中,主持人给在场的学生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励志故事后,说了一句:谢谢大家的聆听。声音很甜美,可是听起来觉得很别扭。“聆听”是敬辞,表示恭敬、虔诚地听,一般用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说文解字一番,就更清楚了。“聆”字,左边的“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可以说“不”吗?《中流》杂志评论员“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苟延残喘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复活的契机。回顾历史,我们知道,中国之获得新生不是1911年的改朝换代,不是1927年的北伐成功,不是1945年的抗战胜利。这是中国100年来,在付出千百万生命和...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说:“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后的《历史纵横》又说:“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政治在根本上是想象关系.中国从古至今的“言志说”、“载道论”、“服务观”、“反映论”都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认识成果,但均难免存在认识偏差.随着“文学想象政治”这一观点的提出,我们有可能在一个更加自由的境地中认识并发挥文学对于政治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幼儿的小小世界里总是出现了无数无形的规矩与准则,以来约束和引导他们成长的方向。但是成人对于这些准则是否正确与合理却缺乏反思,我们常常对幼儿说着无数的不能与不可以,却忘记问一问自己究竟那些为什么不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