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因为离别而伤心不已,潸然泪下。在唐诗这片璀璨的星空中,送别诗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星座。近年来高考中诗词赏析题中送别诗题材也较多出现,可见高考对于送别诗有一定的重视。送别诗中的意象选取较为固定,而根据选取意象的空间、虚实、乐哀等不同,我们可以将送别诗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学生在诗歌赏析中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间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可谓多矣。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加上封建社会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亲友分手,相会无期,因而送别是极为郑重的事。生性旷达、笃于友情的李白,以其清新明快的笔触,别具匠心的构思与离情别怀,显得蕴藉风流,情意绵绵。《送友人》就是他送别诗中  相似文献   

7.
唐代边塞送别诗或为送人赴边的壮歌,或为边地送人的奇曲,这两类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将原本私人化的送别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使一向低回悲切的送别诗唱出了积极进取的高亢之音,产生了乐观向上、催人奋发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诗歌阅读题一直是历届考生最不易得分的一道题,其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考生读不懂诗,二是答题答不到点子上。一、找标志词以帮助考生从内容上快速读懂诗标志词是指能体现诗歌内容特征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我们找到了这些标志词,基本上就能读懂诗的思想情感了。例如:诗中有"送、别、离、恨、柳、浦、津、渡"等词,就应属送别诗了,抒发离愁别恨、孤独悲苦之情。诗中有"隐、隐居、隐者、渔翁、渔父、渔舟、渔樵"等词,属隐居诗,抒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送别诗中涉及到别离的意象很多,文章选择其中"柳"这一意象,试分析其与古代送别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一、标题的暗示诗歌的标题是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最容易忽视的,然而诗歌的标题却包含着许多信息。研究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标题中点出古人或在古迹前冠以"怀古""咏怀""咏"等字样的多为怀古诗;以某一物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以"咏"的,此类诗多为咏物诗,借物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情怀;标题中含有"送"或"别"等标志,多为送别诗;有的诗歌标题中有"喜""怨""愤""忆"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3.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15.
传统题材的送别诗在唐代繁荣以前,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历程:先秦《诗经》中《燕燕》、《渭阳》离情别景的描摹以及"吉甫作诵,以赠申伯"的官场饯别,堪称送别诗的滥觞.魏晋时期随着送别诗诗题及类别的出现,送别诗才真正建构起来.降至南北朝时期,文人有意识地将送别诗从其它诗类中独立出来,再加上当时山水诗的盛行以及诗人注重吟咏性情的特点,带动送别诗中的写景技巧,以及融情于景的艺术表现,从而使送别诗无论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梦幻类。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概括出了人类别离时的共有情感。人们送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诉离愁别绪、话深情厚谊、寄理想抱负就成了送别类诗歌常见的主题。《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  相似文献   

17.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6):36-37
"唐人多送别妙作",虽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送别诗只区区几首,但首首都是经典之作,其语句清新,情景交融,含情言外,可以说每首诗都"别"具特色,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也教出了"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歌的繁荣成就了"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美名,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诗歌流派纷呈、形式各异、技法多样。送别诗即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初唐陈子昂还是盛唐李颀、李白或晚唐杜牧等诗人都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纵观唐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送别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北宋送人使辽诗是为送别友人使辽而作,既是送别诗,又具有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特质,是宋代诗歌中的特殊类别,也是令人研究宋辽交聘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