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代教学理论和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角度来说,音乐欣赏是提升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关键所在。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这种欣赏是由学生们的音乐体验和音乐联想所构成的,是学生对音乐感情表现的、初步的情感体验。欣赏教学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美的乐趣。欣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应当充分认识到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其次分析了欣赏教学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欣赏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究欣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最有效的途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欣赏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那么,在欣赏教学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发展学生的欣赏能力呢?我认为,摆正欣赏教学中"听、讲、动"的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贾巍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4):67+70-67,70
交响音乐是音乐创作中最复杂,最富有戏剧性的一种音乐体裁,欣赏交响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音乐修养。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欣赏交响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黄缨岚老师执教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节以欣赏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教师怕上音乐欣赏课,他们认为,欣赏音乐无法将成果具象地呈现在某个客观事物上,教师无法看见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但在这节课上,黄缨岚老师让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变得"可知""可感""可见",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和精心设计的音乐活动,让大家清楚地"看见"了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课程伊始,她请学生学做"小指挥",用指挥图示体  相似文献   

6.
器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器乐作品的听辨能力、感受和理解能力。在目前的初中器乐欣赏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因缺乏探索及挑战的体验而对聆听音乐失去兴趣;第二种倾向是,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学生因听不懂而对聆听音乐失去信心。在初中音乐器乐欣赏课上,教师一定要努力强化教学效果,培训学生器乐欣赏能力,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情趣是狭窄的.让学生在欣赏民族器乐曲中,开阔音乐视野,让童心在音乐欣赏中飞翔:情境是音乐欣赏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是情感的催化剂,创设欣赏情境,培养学生欣赏兴趣;听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欣赏兴趣.  相似文献   

8.
杨宝琳 《快乐阅读》2011,(16):143-145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只有情感丰富的人才能用心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笔者从多年教学体会中感觉到学前教育学生应当学会把握体验情感的途径,再从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用于欣赏音乐,这是欣赏音乐的前题和基础,也是将来从事教学基本功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儿童音乐欣赏的重要目标是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运用电教媒体进行音乐欣赏,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将学生的视觉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音乐殿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耳闻目睹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感受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深化了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和美育。我认为电教媒体在儿童音乐欣赏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应该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氖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忽略利用欣赏教学实施美育,而是单纯地让学生无目的地欣赏音乐,因而音乐欣赏课成为了"催眠课"。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有效利用音乐欣赏课,实施美育,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结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实例、音乐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渗透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忽略利用欣赏教学实施美育,而是单纯地让学生无目的地欣赏音乐,因而音乐欣赏课成为了“催眠课”。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有效利用音乐欣赏课,实施美育,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结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实例、音乐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渗透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在听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在唱歌中进行,尤其在欣赏教学中更为适宜。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是通过听觉来感受和理解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的,在这个过程中,使音乐形象艺术化、具体化、情境化,通过音乐艺术画面的艺术形象,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在这种情境教学中,教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中,在此情此景中进行师生互动,让音乐的情景在学生的心里打下不灭的烙印。同时把爱国的主题贯穿始终。这样既欣赏了音乐,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思想的教育、德育的教育、爱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曹文千 《学子》2014,(7):68-69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内在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乐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中学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欣赏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就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欣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懂得听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欣赏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利用欣赏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上产生共鸣,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含义。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利用欣赏教学的特点,合理的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本文通过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欣赏教学的应用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以应用到中学音乐课堂上的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已开设多年,是较为成熟的音乐理论基础课,在教学方式上如何顺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需要,本文提出了教师讲授欣赏提纲,学生自主欣赏;从思维方式的开拓,如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专业划分的侧重,如不同专业学生的欣赏侧重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孙妍 《考试周刊》2011,(9):34-34
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每当人们欣赏音乐的时候,大脑总会产生不同的生活联想:或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或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某种带有幻想性的思维活动;或带有哲理性的反映。所以,欣赏音乐是人们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之一。音乐教师要通过欣赏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能力,为学生终身喜欢欣赏音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谷群 《中国教师》2014,(Z1):222
<正>音乐课是什么?音乐课是唱,音乐课是听,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喜欢唱歌课而不喜欢欣赏课。音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课程中的感受与欣赏作出了具体要求,文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聆  相似文献   

19.
欣赏是一种可以终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形式,聆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需要从小培养,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懂得对优秀音乐的尊重和热爱。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欣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聆听上,还需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欣赏与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从声势、体态等律动教学入手,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