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  相似文献   

4.
学生成长历程与人格的形成,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品德教学应当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即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让品德教学真正贴近儿童生活,让品德教学生活化,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呢?本人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意细节培养,经过契而不舍的长期努力,定能达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洁教授指出:“道德教育就其根本宗旨上来说是‘成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行的教育。”要成就一个人的德行,必须在实践中促其养成。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有义务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他们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生活,用行为去创造生活,为他们在多元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徐华芳 《小学校长》2006,(6):26-26,22
品德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品德教育便走向枯竭与僵化。因此,品德教育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缺乏生活需要的品德教育注定是被动的、消极的、痛苦的。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品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的统一,才会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县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创设的一门新课程,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创造。这样一门课程的诞生,既凝聚着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对青少年德育转型和品格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时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杨小燕 《成才之路》2012,(29):60-60
正品德教材,将成长的烦恼精心串编,却留下无数令人遐想的空间。巧用教材留白,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充分发掘各类课程资源,重组教材,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我们的创想,拓宽教学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品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才能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目前小学品德教育的教学关注度都在理论知识中,忽视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就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实践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创设的一门新课程,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创造。这样一门课程的诞生,既凝聚着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对青少年德育转型和品格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时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世间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张巍华 《辽宁教育》2008,(12):44-4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是当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19.
谢红仙 《成才之路》2011,(30):19-19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如果我们仅仅止于出发点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秦华 《新课程研究》2009,(10):167-168
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上,笔者出示了一道辨析题:妈妈说:“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扫大街。”这句话对还是不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为什么不对?课堂上只举起稀稀拉拉的几只手,一名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站起来,侃侃而谈,痛斥这样的言论不正确,大谈劳动光荣。可课后轮到该生做值日时,他劳动不认真,同学批评他,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只要把书读好就行.没本事的人才会去扫地!”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