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藏族头饰文化丰富多姿,是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头饰文化的表象,我们可以窥见原始宗教信仰对其审美情趣的影响。文章试从头饰颜色、材质、头饰与传说及史实、头饰与仪礼4个方面来探寻其中蕴含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也形成了特有的服饰文化,其中又数妇女头饰文化尤为突出,传承至今仍然光彩照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本文试从蒙古族传统妇女头饰的符号象征入手,探究其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创新,从而分析时代对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定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帽饰的产生与特定民族和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征、生存空间、审美心理、族群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红河上游花腰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帽饰"鸡枞帽"为例,深入分析帽饰与环境、族群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族群的传统服饰文化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钗饰,是中国服饰灿烂夺目的华彩乐章.唐诗对女性头饰绘景拟情,令人击节称赏,丰富了诗歌内容,增添了诗歌韵味.同时,我们可以将钗饰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阐释,去认识钗饰诗、钗饰史、钗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进而去了解唐代女性的生活境况、生存环境和社会状况,从而更直接地洞察大唐盛世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5.
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瑶因红瑶妇女上身外衣的花纹图案以红为主色而得名。红瑶服饰的主要原料当为桑蚕丝。外来文化的渗入和现代染织衣饰的广泛使用,使红瑶的服饰文化面临变异和同化的问题。游客明智的需求趋向正积极地影响着红瑶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彝族头饰是传承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保留了彝族文化传统特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本文旨在对凉山彝族传统头饰造型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意图运用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于现代帽饰头饰的设计造型中去,以全新的方式来拓展保留凉山彝族传统头饰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从江县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银饰的习俗。银饰 ,是用白银铸造的一种装饰品 ,是侗、苗、水、壮、瑶等少数民族点缀、装饰自己的一种民族艺术品。银饰品种繁多 ,主要有头饰、颈饰、耳饰、胸饰、手饰、裙饰等 6大类 ,尤以头、颈、胸、裙饰 4类为主。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 ,由于习俗的不同 ,其银饰的佩戴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民族 ,由于居住地不同 ,其银饰的佩戴也不同。以苗族为例 ,贵州省凯里地区苗族以头饰为主饰展示自己 ,佩戴的是形如水牛角似的大小银角帽 ,而贵州省从江县苗族则以颈饰为主饰展示自己 ,佩戴的是银项圈和银项链。…  相似文献   

8.
彭冬花  蒋东玲 《文教资料》2007,(20):126-127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丰富多彩。作者曹雪芹将自己对服饰方面的独特研究充分表现在小说人物身上,并频繁再现在人物的头饰、款式、衣料、纹样、颜色等方面,既鲜活了人物性格,又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包罗万象、美妙绝伦、艳丽多姿。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北方游牧民族佩饰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佩饰,以往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充分利用史籍及相关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力求作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认为秦汉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佩饰基本可分为头饰、项饰、手饰、臂饰、腰带饰和妆饰等六类。无论从质地、造型乃至工艺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故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姑”为元代蒙古妇女之头饰,从文献所记150多年所见,其日渐复杂、华丽,富贵者在上面插带各种饰物,并从一般蒙古妇女头饰渐变为后妃、官宦人家妇女专用头饰,而到元末又成为后妃、官宦正室所独有头饰,其余一般妇女就戴皮帽了。姑姑与唐“金步摇”无源流关系,而与嵩车似“轩冕”者有缘。明时,故姑存者唯一的可能是察哈尔。而入清代渐变为旗人妇女之“高板头”饰,兴许是风俗随时间变迁、经济贫富、朝代兴衰而有形或无形变易的规律中之事。  相似文献   

11.
宫廷服用文化是宫廷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宫廷服饰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文章将从穿衣者阶级色彩、服饰外形以及服饰材质三个方面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传达宫廷服饰的别样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服饰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由于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同一性;由于不同的经济从业和社会地位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差异性;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促成了他们服饰文化的变异和传统服饰工艺已濒危的现状。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维护他们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权利和继承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创造精神,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诸民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由于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同一性;由于不同的经济从业和社会地位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差异性;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促成了他们服饰文化的变异和传统服饰工艺已濒危的现状。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维护他们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权利和继承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创造精神,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诸民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4.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tudy exchange programs are now widely established around the world.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possibl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students' goals and perceptions, and about h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dapt to the specific academic requirements of the host country. The mediating role of student's goals and perceptions, as well as the dynamic and adaptive nature of those cognitions have been emphasised in theories of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udent learning.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ays of thinking about learning, learning goal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usefulness of typical university study contexts differ from local stud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study in the host university, and then become similar to that of local students after a period of time. Comparisons of matched group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local (Australian) students revealed evidence of cultural/edu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onceptualisation of goal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university study but this difference disappeared after one semester. At the start of their university study, South-east Asian students displayed higher levels of goals than local students, but neither group was certain yet which study settings would be most useful for achieving their personal goals. After one semester, South-east Asian students had become more like local students but the two groups' overall patterns of change over time were similar, providing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view that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environments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South-east Asian students' clear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typical study settings for the achievement of high vs low level goals however, contrasted with local students' undifferentiated view that individual study is the most useful form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服饰开始出现,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变化中,形成了一些与中国传统服饰相适应的特点。僧衣的名称较多,形制也逐步中国化。道服则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17.
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是世界民族服饰的一朵奇葩。通过分析新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男女着装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探寻其生产方式、经济因素、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及文化的积淀等几方面因素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基本保留了其原生态特征,其中服饰文化最为典型,是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载体。男子服饰体现出朴素单纯的特征,妇女服饰相对丰富多样,而且装饰图案精美,文化意蕴深厚,传达出白马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也体现出白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服饰是人类的"第二肌肤",由于它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审美欣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是区别于与其他民族的形象标识和视角符号,甚至被当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布依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布依族服饰艺术是布依族的历史载体和情感表象,充分表现了布依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的近代是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时期,伴随着民主主义思潮的流入两国的女性拉开了关注女性生活与女权意识的帷幕。两国女性服饰改良推进记载着当时社会思潮的历史,本文拟从近代中日两国妇女杂志对女性服饰改良的评论入手对近代两国女性服饰改革进行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