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素玲 《文教资料》2011,(20):73-76
理性的超越性在哲学脱胎于神话的过程中已经初露端倪,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疑问,置换为对神的言说;把现存经验世界的起源,追溯到超验的创世神及其世界。理性的超越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超越,它以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划分为前提,具有二维的指向性,一是对现实生活否定与变革的"批判意识",二是对未来生活重建与构造的"自由意向"。马克思实现了从理性的精神超越到实践的历史超越,使理论批判真正成为了现实的批判;在构建未来生活的向度时,走出了抽象思维领域的困境,敞开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竭力扣紧超越与反超越这一尖锐的两极对立,即桑地亚哥与大海、鲨鱼、马林鱼之间的对立,并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超越与反超越的相互循环,正是在这种超越与反超越的循环中凸显出古希腊以来形成的勇于进取、主动抗争、那怕失败也是轰轰烈烈这一西方悲剧精神。为此,在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的结局尽管是悲剧性的,然而我们被桑地亚哥所打动的不是悲剧结局而是隐含其中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就是面对失败超越失败,在失败面前顽强地保持着人的尊严,展现出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敢精神。而海明威在桑地亚哥身上赋寓的这一精神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超越意识及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政统和道统相互博弈的社会,二者都希望将对方驯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下,代表道统的知识分子要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和政治抱负,必定会遭遇诸多的现实壁垒。知识分子依据自己对于现实政治和后世名声的判断决定自己对于政治的用舍行藏和出处辞受,从而形成了自己对于政权的依附性,但是这种依附性不是没有限度的。正是在现实政权面前对于自己超越精神的坚持,使知识分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内在超越精神,从而使他们在遭遇政治挫折时能够有一方可以退守安宁的精神净土。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评价《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中,存在着一种抑师扬徒的情况,即贬低甚至丑化唐僧,而把孙悟空作为美化、歌颂的第一形象。这是一种颠倒和错位现象。因为唐僧是佛祖和菩萨选定的到西天取经的责任人,他是西天取经的真正主角和精神领袖。他表面上看似文弱、迂腐,实际上在内心深处闪耀着光彩夺目的精神光芒。主要是九死不悔、一路向西的坚定信念;持戒守节、视财如土的品德和定力;宽厚容人、以德报怨的慈悲心怀。这些精神,同孙悟空身上体现的反叛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一样,都是《西游记》这部伟大作品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
审美的遗忘性与作为生理层面的遗忘性有着很大的不同,“遗忘”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和逻辑的一种解构与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并,通过这种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增强。  相似文献   

6.
信仰的本质是人类基于实践基础的一种自我超越。它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却并不是精神冥思的产物,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因而它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内蕴,即蕴涵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非理性与理性等诸多关系对子。其结构呈现为诸多关系对子的适度张力状态。这种张力使信仰这种独特的超越成为一种人的植根于现实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当前的美育实践,需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实践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等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影响",积极促成美育超越价值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8.
魏晋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在现实苦难、精神失落等多重打击之下选择超越作为平衡内心的手段。他们的超越意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追求自由,渴望长生,企慕“大人”。  相似文献   

9.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便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它的民族文化精神几乎都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对现实的执著性和超越性.唯有对现实的执著精神一个民族才能生存,而一个民族要发展则离不开对现实的超越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拥有崇尚现实、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和富有浪漫气息、追求精神超越的道家精神.  相似文献   

10.
悟空的巧算     
唐僧师徒四人一行往西天取经,一日傍晚,他们来到一座山脚下。休息的时候,唐僧对徒弟们说:“这次我们从玉华山出发往西天去,要经过一座数学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是宫天挺依据史书记载而改编的,重点表现了严子陵隐逸行为的动因和心理状态,突出了他不为权贵折腰的高尚人格和不含功利目的只为追求心灵自由的隐逸风范。这种隐逸思想是自觉的,现实的,具有积极的特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隐逸,它体现了人格的独立,人生意识的觉醒,并展示了一种审美超越的生活方式,启示人们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五藏山经>记载了大量的山神,学者或将其归入自然崇拜;或因山神形象多是"动物的变形"而将其归入图腾崇拜.然而,<五藏山经>中具有"虎"特征的神与一般的"山神"有明显不同,或与"帝"有密切的关系,或于神界有司职,或与居住地无密切关系,或兼而有之.因此,<五藏山经>中"虎"的文献与"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皆无直接的关系,只是"虎"图腾在后世神话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13.
笔者将蒙古族戏剧家场景贤及其《西游记》杂剧与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取经故事的流传及杂剧在其中的地位和杨氏杂剧对吴氏小说的影响两方面 ,论证了杨景贤杂剧对其前的取经故事给予了一次大结集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承恩小说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译场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场,既是翻译佛教经典之处,也是我国古代佛经典籍集体合作的翻译组织,其发展经历了发端、成熟和严密三个时期。译场的功能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管理也越来越规范。译场的设立提高了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译经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促进了译经事业的发展。无论是译场本身的组织结构和翻译程序,还是译场所开创的集体合作的翻译形式,都对后世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淳化县金川湾石窟内刻有10余万字的三阶教经文。三阶教是隋唐时期的一个佛教教派,因其立教宗旨与其它教派不同,曾先后四次遭到朝廷打击。至唐代末年,不仅其教派逐渐湮灭,经文亦被完全除毁。金川湾石窟所存经文填补了三阶教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民俗中,镜子的魔力神秘莫测。它不仅可以照妖、镇妖、除妖,而且可以为人透视、治病,甚至还魂。它还具有探测心理,洞察隐私;行雨生风,降雨辟旱;占卜吉凶,预言祸福等多种功用。在民间,它是使用最普遍的辟邪物,大到住宅、婚嫁、丧葬,小到出行、贺寿等几乎都离不开它,反映了民间镜崇拜心理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道经中存在大量的俗误字,是文本校理和阅读中的一大障碍。文章比照不同的道经版本进行考证和分析,指出道经中存在的俗字及文字讹误现象。  相似文献   

18.
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道经流传广布,版本众多,文本存在大量的俗讹字,是文本校理和阅读中的一大障碍。比照不同的道经版本,进行详细的考证和分析,指出道经中存在的俗字及文字讹误现象,对道经文本的校理和解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汉译佛经的来源是较为复杂的,早期汉译佛典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包含梵本和胡本。早期佛经的汉译者也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的高僧。南方海上航路的开通,有利于佛典在中国的传播,法显、智猛、僧伽跋陀罗、维祗难等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来了一些梵语佛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