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奇的青藏雪域,隐藏着人多的秘密,独特而奇异的藏族天葬就是其一.静冷阴森的施尸台、黑压压的鹰鹫、形色峻酷手脚干净利落的天葬师,及周遭斑驳陆离的玛尼经石和猎猎劲舞的经幡,营造出一场场看似充满恐怖气氛,实则神秘、庄严和极其圣洁的藏区天葬盛典.天葬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奇特的高原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的石碉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北石碉文化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境东部岷江上游流域、州境南部的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流域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大渡河上游流域地区.在蚕丛时代,岷江上游就出现了石碉建筑雏形.石碉造型奇特,结构合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嘉绒藏族、羌族部落间战事频繁,是石碉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筠 《中华文化论坛》2022,(4):49-62+156
藏彝走廊东沿的康定鱼通贵琼藏族居处的地理空间处于历史上民族交流频繁的藏彝走廊地带,其民居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又独具本土特色。鱼通建房仪式在对祖先、继嗣子孙、地盘业主神、山神的关系表达以及对创世神话和天、地上、地下的理解和认知中构建了地方性知识和观念体系,表述了当地人对世界的认知,建房仪式中信仰表述具有鱼通人精神世界的象征意义。考察贵琼藏族民居文化及其信仰背景,有助于研究其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变迁,对藏彝走廊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城 《寻根》2014,(1):108-112
我国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很强的圆圈舞“果谐”“果卓”“谐”“卓”等,都是藏族中十分普及和深受喜爱的舞蹈。与之相类的还有一种“堆谐”更有意思,它因源于后藏民间,变于拉萨,进而流行于藏区各地,成为我国藏区独树一帜的舞蹈艺术及文化。  相似文献   

5.
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孕育和催生了石刻文化。面对现代文明的侵蚀,众多传统石刻日渐式微甚至消失,惟独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经石文化,仍保持数千年风貌。在藏区,无论山口、湖边,还是寺院、天葬场,都可看到奇特的嘛呢石堆。那些刻于青、白、红各色石上的单色或彩色的经文,散发出圣洁肃穆的神秘气氛。嘛呢堆是西藏自然和人文结合的产物,其杰出代表是青海玉树州的嘉那经石城,它不仅著名于藏区且享誉世界。嘉那经石城拥有20亿块刻有六字真言和各种经文的嘛呢石,这座罕见的文化胜迹坐落在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以东6公里的新寨村。经石城足有两个足球…  相似文献   

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藏文化是高原文化、"缺氧文化"、抗争文化。在藏族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将整个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即通常所说的"藏区三部"或"藏地三区"。康区亦称康巴藏区,在此范围内所孕育生长的康巴文化是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在简要梳理学界关于康巴文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从经纬度、海拔度、水量度、日照度、物产度、交融度六个维度对康巴文化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六度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涉及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气候学、民族学等内容。"六度"之间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并非完全独立。我们可以通过这六个维度全面、综合地评估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本文旨在将康巴藏区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观照,探究康巴文化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动力,并对康巴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及研究内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试论藏族建筑文化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族建筑不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纵观藏式建筑文化,不论是寺庙建筑,还是民居建筑,无不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能工巧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宗教和民俗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8.
尔苏藏族是现今藏族的一个支系,包含三个不同方言的族群.尔苏藏族所在大渡河大拐弯与雅砻江大拐弯之间的大片地区,是一个打破行政界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历史空间.这个空间的完整性是由一个坐标中心点即则尔山来维系,由此构成了尔苏藏族地方社会历史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尔苏藏族的社会以家族为基础,现有的家名估计有200多个,习惯聚族而居,选择河谷及沟谷有洁净山泉的台地或高坡上、背山面水营建聚落.聚落生活最具有约束力或制裁力的礼仪就是对"觉"的信仰和崇拜.作为代表尔苏藏族文化特征的表述,"觉"也是最具有涵盖性、最能够概括、内涵最丰富、象征性意义最强的符号.尔苏先民自古生活在大渡河以南至雅砻江下游一带.古籍记载他称的历史民族,秦汉之"夷",唐宋之"蛮",明清之"番",其中都包含有尔苏先民的成分.则尔山则是尔苏族群历史地域活动的一个空间支撑点,是尔苏藏族认定的原始中心.尔苏地方传统社会提供了一种案例:以神圣山峰来定位社会生存空间,以神圣山峰为枢纽来维系地方社会的存在.而且,这种社会空间结构一旦形成,便使这种结构本身具有了某种文化聚合力,或者说,其本身构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能量的"场域".这个"场域"的表征就是社会存在的相应空间出现文化上的对应设置,由此构成水平分层的同构聚合与信仰.尔苏地方这一传统文化形态似乎可以上溯到汉文典籍<山海经>记载的上古地域风俗.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改革大潮来势猛烈,尔苏藏族地方社会及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以往充满活力的场域有悄然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吴平 《华夏文化》2004,(3):28-29
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垄断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知识,作为藏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凭借青藏高原雄奇壮美的人文地理环境,创造了民族风格鲜明、灿烂辉煌的藏传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的玛尼石刻。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一种化承载和表达方式。这种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而衍传的岩石化,至今已数千年了。具有重要的教化和审美作用。在青藏高原,无论走到哪儿。随处可见那些纪念碑式的充满宗教色彩洋洋大观的经石胜景……而在藏区众多的经石景观中。青海和日石经墙无疑是刻经卷帙完整、系统浩繁的翘楚。  相似文献   

11.
走进傣寨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25个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奇特的民俗风情,实在是一种强烈的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梦。但是不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的话,就很难体验到那里特有的风情。  相似文献   

12.
林泉 《寻根》2007,(2):63-67
高原藏区是神秘诱人的,除了冰清玉洁的雪山和高原,更在于那里奇特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文化,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特点:由青海、甘南和川北几个地区所构成的安多藏区,与卫藏、康藏地区大不相同。而在安多藏区,甘南的民俗风情又独树一帜,譬如盛行于甘南合作、夏河、碌曲和玛曲一带的插箭节。  相似文献   

13.
王尧 《中国文化》2009,(2):82-91
大家知道,中国有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和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三大门派。佛教三大门派,在中国都有传承。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的藏族地区形成与藏区文化结合的特殊形式,然后延伸到蒙古地区、满族地区,在藏蒙满地区比较集中,都信仰藏传佛教。传到蒙古以后,比如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布理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都是蒙古人的后裔,也都信仰藏传佛教,到现在也是。  相似文献   

14.
从三星堆文化看古蜀人的原始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文化中的原始宗教崇拜观念中包含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人祖先崇拜等多层次宗教信仰.表明三星堆古蜀人的宗教信仰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新旧观念互相渗透、融合,不断积累,三星堆宗教文化是多层次宗教文化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主文化即关于本主信奉的白族文化.在大理,本主信奉是一种特有的崇拜形式.白族村村寨寨都有"本主",也有几个村共有一个本主的.所谓本主,就是本村之主、本境之主或本境福主的意思,是本村本境的保护神.本主崇拜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广泛、复杂,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如石头、树木、崖壁、龙虎、鬼魂等作为本主崇拜的;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如段赤诚、杜朝选、五百天等;也有忠臣、孝子、节妇的本主崇拜等等.  相似文献   

16.
藏学在中国     
当今世界上已形成了一个以藏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Tibetology。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藏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的组合,无论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方法研究,如从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美术、医学、地理等方面研究藏族,都被称为是藏学的一部分。中国藏学逐渐发展成熟,脐身于中华民族学术之林,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瞩目。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运兴则文化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迎来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集研究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内容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李瑾 《华夏文化》2022,(4):31-33
<正>《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初,包括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动物、植物、医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出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是上古时期文明与文化状态的真实写照。先民认识到人类的脆弱,希望以“复生”和“变形”来挣脱死亡的枷锁。此种对于“长生”的追求,令先民崇拜代表生命繁衍的灵神,希望有英雄与自然搏斗,英雄或可死亡,但斗争精神永存。《山海经》体现的就是直面死亡,又超越死亡,生生不息且斗争精神永存的生命观。在这种原始生命意识的支配下,先民经由对自然的崇拜演变为崇拜英雄和神祗,但其核心都是对生存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析了近年来青海藏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方面的实践,既提升了青海藏区传统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又给全国其它藏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借鉴与可复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远古是一个多神的时代,人类崇拜天、地和祖先。先民祭祀天神,是祈愿风调雨顺;祭拜土地神,是祈盼粮食丰收;祭拜祖先,是祈求先祖在冥冥之中保佑部落人畜兴旺,四季平安。于是,随之而来的是,狩猎成功要拜"山神",阻止洪水泛滥要祭祀"河神",为了抵御入侵的敌人并战胜对方要祭拜"战神"。上述一切,被学术界视为是史前先民为满足生存的需要,在对自然  相似文献   

20.
高城 《寻根》2016,(4):109-114
正藏传佛教有许多隆重的节日,这些节日往往是展示和弘扬藏族宗教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流行于藏传佛教中的晒佛节,就是其一。晒佛节,又称瞻佛节和浴佛节,一般在藏历二月初或四月、六月的中旬举行,时间和形式各地略有不同。蔚为壮观的年度晒佛晒佛节,流行于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等藏区。每年这个节日到来时,各个寺院会将寺内所藏著名的巨幅布画及锦缎织绣佛像请出,抬到展佛地展开,让佛徒和世人观赏。展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