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如今,电视日益成为强势媒体。因此,一些纸质媒体的记者认为平面媒体与电视相比,存在“先天不足”,无法与其竞争。纸质媒体的记者抓热点问题报道、事件性新闻报道,无法吸引读者关注。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固然,电视有其形声并茂得天独厚的优势。纸质媒体也具有可收藏、可复次阅读等优势,记者如能掌握目击式新闻写作技巧,使笔下生“画”出“声”,就同样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目击式新闻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新闻界出现后,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一些受传统报道理念影响较深的业界和学界“权威人士”,甚至对现场新闻(目击式新闻)的概念提出…  相似文献   

2.
阶段性的成就报道对于媒体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报道形式。但在年复一年的成就性报道中,一些记者感到厌倦,而模式化的成就报道也远离了观众。如何避免成就报道的程式化、雷同化,争取出新、出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特别报道”是《河北日报》近年来推出的一个重点栏目。这块以“评说世象、针砭时弊”为主线的舆论监督阵地,仅1999年刊发的触及社会热点、难点的81篇稿件中,就有三分之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报道”这个栏目在选材、采访、写法、视角上已经显现出其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所谓伪新闻,是指那些表面上看似新闻而实质上根本算不上新闻的报道。为什么现在有不少读者对报纸出现“审美疲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毫无看头的伪新闻泛滥成灾,麻木了他们的神经。然而,当人们口诛笔伐某些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时候,伪新闻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媒体人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仇碧波 《军事记者》2007,(11):18-18
"成就性报道"一直是我国各大媒体的重头戏,在激扬民族士气、凝聚群众人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下不少成就性报道因其理论性太强、  相似文献   

6.
7.
李蔚 《新闻实践》2007,(6):10-11
在迎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重大主题宣传中,今日早报从4月中旬开始连续推出系列成就报道,这组报道有新意,有创意。尤其是“寻找5年的第一”专版,一改以往一大串数字、一大堆百分比的现象,主要抓住“全国第一”的数据,用一系列的“全国第一”来展现最近几年我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辉煌成就,运用百姓的视角来看成就,邀请专家点评,使报道出新出彩。他们的做法得到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赏。  相似文献   

8.
2021年7月1日,重庆《江津日报》推出一期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以下简称“特别报道”)为主题的特刊,特别报道高标准策划、高站位协调、高水平采编,全面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津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本文将以《江津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主题特刊为例,浅析地方党媒如何做好重大时政主题报道。  相似文献   

9.
在军队报纸上,专题军事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并已成为纸质媒体凸显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大凡成功的专题摄影报道,都必须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视角表达,才可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赢得受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政务性报道是一些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因其题材重大,所以报道形式也往往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给人以板着面孔的印象,不易为读者接受。如何才能使政务报道生动、具体、形象起来呢?本文拟从百姓视角入手,探讨改进政务性报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莉 《新闻三昧》2003,(8):10-13
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水上涨的速度,用肉眼看并不明显。然而,事件本身意义重大,许多媒体不惜拿出大量版面和时间进行报道。我发现前方记者到三峡,却有一种茫然。记者怎样来记录和报道?南方都市报的一位摄影记者来之前查阅了大量已经发表的蓄水摄影作品,他叹息:难表现!其实,文字记者一样有这样的困惑,在短短15天时间里,或者说在长达15天的时间里,怎样连续报道这表面上并没有强烈效果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萨马兰奇曾对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称:“你们一定要善待媒体,因为他们是一届奥运会的最终裁判!”伦敦奥运会越来越近,在这一全球媒体的“同题作文”中要显出个性,避免同质化,从而赢得眼球,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3.
吴镭 《视听界》2006,(6):60-62
像是受到“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说法的启发,媒体也认为自己的“生存在于改版”。最近若干年,媒体特别热衷于改版。这也有道理:受众在一段时间的收听收看中,已对节目形成了“审美疲劳”——最初感觉新鲜的渐渐就不新鲜了,最初感觉有趣的渐渐也就没趣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为此,媒体就把改版当作既能显示自身不断成熟,又能持续吸引受众的“良方”。当今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型过程中,社会情绪的浮躁与张皇随处可见,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处在转型中的新闻媒体,只有戒除自身的浮躁,才能使改版达到预期效果。面对当…  相似文献   

14.
张建民 《新闻世界》2008,(10):60-61
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大悲”和北京迎奥运、庆奥运的“大喜”之后.我们传媒工作者还没有来得及稍事休息。马上又要投入一场新的战役性宣传报道——“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对此,很多媒体早在去冬今春就开始谋划,并已逐步付诸实施。国家级的各类媒体站高望远、鸟瞰全国,可以依据各自的定位和目标受众选取到很多极具说服力的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媒体对经济报道的形式、内容会有不同的取向和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把经济新闻写得普通百姓爱看、看得懂、看了有用,是做好经济新闻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变换经济报道的“切入”视角,走“平民化”路线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言论是党报的旗帜,是党报的灵魂.党报言论的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和指导性是其他纸质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党报言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应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但是,综观当前党报的部分言论,仍然存在着质量不高的现象,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离读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有的生动不足、严肃有余,有的"灌输"说教、泛泛而谈,有的高高在上、无的放矢,有的不痛不痒、观点模糊.这就势必要求党报言论在贴近人民群众中要进一步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的求深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广 《军事记者》2004,(12):17-17
深度报道,有人又叫“问题新闻”、“热点新闻”和“释析新闻”,是目前颇为盛行的一种兼有新闻和理论章双重特征的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读的青睐,原因是这一形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那么,深度报道之“深”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18.
陈亚军 《新闻世界》2008,(10):28-2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献辞》中强调“今年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和各级政府的“隆重纪念”。必然要求媒体提前造势和及时跟进。其中,报道篇幅最多的可能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方面的伟大成就。成就报道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得意之作”,也是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定动作”。媒体从业人员如何继续实现平民心愿、尽可能地增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报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业界同行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  相似文献   

19.
甘露 《新闻与写作》2006,(12):22-23
“特别报道”版的特点就是要在快速反应与深度发掘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这一特点主要通过“由头新闻十主打新闻+相关稿件”的组合模式来实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适应“读图时代”的文化需求,报道摄影、纪实摄影、文学摄影等体裁各显神通。但广东清远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潘伟在《清远日报》周末版上开设的个人图文专栏“民间一瞥”,却令新闻界、摄影界眼前一亮,不少专家认为它是摄影“新品种”。从2000年2月开办至今,“民间一瞥”固定版面,每周一期,已刊登250多期,先后获全国、全省“报纸副刊优秀专栏奖”,国内的10多家大众媒体或摄影专业媒体先后推介这一栏目及作品。对潘伟个人图文专栏“民间一瞥”这一新体裁进行总结与探讨,是一件很有意义,但也是件颇有难度的事。本文仅从图文关系上。对这一新的体裁作一分析,算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