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第五幕第二景.话剧《屈原》写于一九四二年一月,它以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为题材,通过以屈原为代表的捍卫祖国独立的楚国人民与南后郑袖等人卖国行为的斗争,歌颂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发出了愤激的反抗的呼声.《屈原》上演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发挥了显著的政治作用.《雷电颂》是剧中人屈原的一段独白.它是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屈原作品和有关资料为依据,论述了屈原以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为原动力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美政”理想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以德为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革除弊政;国强民富、九州一统三方面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屈原坚持“修能”和不懈地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表现了屈原爱国主义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呈现出真、善、美相统一的耀眼光彩,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屈原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3.
怎样历史地看待屈原——兼评杨公骥先生的有关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在以前几乎为举世所公认。可是近些年来有些人提出异议,说不能把屈原称作爱国主义者。他们所持的观点或理由是:当时屈原所在的楚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我们整个中国华夏的一部分;当时楚国对秦国的对抗并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而是一个封建国家内部两个封建割据之间的斗争;当时秦灭六国的统一事业是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没落领主阶级的斗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份以来,对历史教科书上屈原应为“右衽”、“左衽”之争,成为教育界和史学界人们学术争论的一大问题,关键涉及由此断定伟大诗人屈原究竟是当时“夷狄”的代表还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学者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和考古资料,各发表不同的高见。为更精细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春秋战国楚文化的地位,经遍查有关史料和考古实物,断定一直被世界认为文化名人的屈原究竟称得上中华文化的珍贵杰出人物,还是像某些学者称为的“蛮夷”人物。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屈原一直以我国伟大的悲剧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楷模,也因其悲剧人生深受后人惋叹。对于悲剧的探讨,无论是屈原自己,还是后代研究屈原的学者,都认为是当时的黑暗的政治环境造成的。然而,仅仅把目光停留于外部原因,我们无法认识真实的屈原。本文试图从屈原悲剧的内因着手,探讨屈原的盲目自大和能力缺陷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楚人熟悉、敬仰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离骚》中的屈原有着鲜明的个性:既有“内美”,外加“修能”,有耿介不随的性格,有崇高的“美政”理想以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有悲愤不平的情感体验,有以死保清白、殉理想的悲剧性人生实践。这些特征又由于与“党人”、“群小”的尖锐矛盾冲突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同时在屈原内心,又有着进与退、去与留、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与决择。这一切使得屈原的艺术形象具有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形成文学史上解不开的“楚骚”情结。早在战国末期,就有一批以屈原生平遭遇为题材的作品,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屈原内在品质与外在努力的理解与赞叹,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与叹惋。《卜居》和《渔父》即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7.
<正>《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诗体相传为屈原所创。书中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辞赋,以屈原作品为主,又以《离骚》为代表。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形式,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屈原》的思想成就1.成功地让历史剧发挥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作品突出表现了楚国内部面对秦国的侵略所展开的“合纵”与“连横”的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屈原所代表的是联合抗秦,保全楚国独立路线;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南后郑袖所代表的则是投降主义路线),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秦国奸细张仪与楚国的投降派郑袖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鞭挞了楚怀王的昏庸、腐朽和专横,控诉了他对屈原残酷的政治迫害。所有这些描写,既符合我国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和人民最深厚的感情,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文化的的典型代表和精神象征;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湖湘学派,又体现了与其他学派所不同的特点,其尤为突出地传承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之一,也是民族性格的原型之一。屈原作为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已为历代学者所公认,但至今还笼罩着一圈神秘云雾,尚有人怀疑他的存在和他那特具魅力的诗歌的真伪。历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人不计其数,从汉代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到今人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对传承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作出了宝贵贡献。中华民族被认为是没有创造过大型史诗的民族,近十年来也有不少有志之士在自觉地写作自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其家乡即今湖北秭归(古夔国)县。屈原生于公元前339年1月14日,卒于公元前285年5月5日(据聂石樵《屈原论稿》),终年54岁。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年代。当时,楚国内外都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内政上有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外交上有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以楚怀王稚子子兰等为代表的楚国贵族集团保守堕落,亲秦误国,而屈原则主张对内立法强国,对外联齐抗秦。屈原的“见疏”、放逐乃至自投汨罗江而死,就是这种斗争的结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发区的文化体系中考证,它是各民族文化发展曲折复杂而不平衡的体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表现自我的伟大浪主义诗人。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我国古代的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逝世二千二百六十年周年,湖北省将于今年农历端午节在秭归县举行屈原学术讨论会。省内有各大专院校文科有关教师以及科研单位、文化系统、报刊出版部门的代表参加,并邀请国内的著名学者蒞临指导。会议旨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探求屈原的思想、文学遗产,继  相似文献   

14.
《辨骚》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辨析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的一篇专论。在刘勰之前,汉人刘安、班固、王逸、刘洵、杨雄等对屈原的作品,都进行过评论,但见解不一。而刘勰,一方面指出他们“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另方面,又把屈原的作品与儒家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和对照,在具体分析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艺术创造性、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文学见解。因而,读一读《辨骚》这篇历史上评论屈原作品的重要论文,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屈原的作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刘勰的文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雷军林 《文教资料》2011,(25):80-81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说法颇多,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今后,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6.
在南北文化、儒道思想的孕育下产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屈原爱美,追求美的事物,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进行诗歌创作,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楚辞"。屈原虽然没有理论形态的美学著作,但他的美学思想在其诗歌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体现,比如外美与内美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统一、情感美与理性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代爱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直接表示过对于当时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但是,对于屈原笔下的“民”字,至今却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不能不关系着对于诗人作品意义的认识,关系到对于屈原成就的科学说明。 屈原作品,班固《汉书·艺文志》和王逸《楚辞章句》均作二十二篇。这些作品中提到“民”的地方共十一处,其中《离骚》六处,《天问》《少司命》《哀郢》《怀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爱国诗人屈原等大家,都通过自己的言论和作品,阐述了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使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前所未有地深化.这些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的音乐发展影响深远,是我们今天构建新的富于民族性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李白在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他以天才的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由于他继往开来的作用,使我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扫清六朝浮靡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为唐诗繁荣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唐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开创了以他和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20.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