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余瑾 《文教资料》2014,(15):97-99
校园文化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沉淀、凝练的被校园人认同和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无形地渗透在学生道德生成的每个过程中。本文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为切入点,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及创新五个方面探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环境与人,双向互动,作用互补,以环境育人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笔者认为,能够育人的环境应是和谐环境;这样才能万事兴。环境和才能人才盛,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我们要全面充分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构建三个层面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和生存方式,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内涵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管理育人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教书育人营造良好氛围,为实现环境育人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体现校园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内涵实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其实就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5.
肖建龙 《教师》2012,(2):9-10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里度过。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家长良好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方方面面,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应是一首诗、一首歌、一道风景,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课程育人是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最鲜明、最核心的方向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课程育人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重点突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以及智慧育人。当前,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资源挤占、认知混乱、风险规避阻碍微观主体发展;二是松散的结构形式与僵硬的结构规则导致中观结构失效;三是动力机制尚不完善与开放融合尚不充分造成宏观环境困境。由此,通过赋权增能,组建研修共同体,厚植学校课程育人文化,增加微观主体和中观层次的互动,以及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增加微观主体和宏观环境的互动,可以实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要有“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来重视校园环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学校的育人方式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自身能够发挥育人作用,而且对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也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校园非物质环境也被称为人  相似文献   

9.
环境育人,即通过营造学习氛围与育人环境来引导受教育者,把知识和价值观的传授转化为包含着教育意图的艺术与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在高校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通过主观行为直接实现育人目标;而"环境育人"则侧重于利用环境达成育人目的。对大学生而言,班集体是其置身于校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营造良好班风学风,建设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是实现环境育人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生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是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体现校园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内涵实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其实就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与人,双向互动,作用互补,以环境育人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笔者认为,能够育人的环境应是和谐环境,这样才能万事兴。环境和才能人才盛,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我们要全面充分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构建三个层面的和谐环境。首先,必须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以优化育人的效果,我们应从外部环境即客观上和内部环境即主观上全力构建,尽最大可能使学校建设格局合理、设施齐全。配备先进设备,校园优雅、生活便捷;领导民主团结、求实创新;教师敬业爱生、积极进取;学生自觉主动、刻苦乐观。既能深挖潜力,张扬个性,又能有序互补,合作共进,弘扬团队…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环境育人。一是优化校园化环境。校园环境对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熏陶、感染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这个比喻,实质上是,强调学校要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因此,我们在学生视线所及的墙面上,刷写各种明用语、激励语、警示语以及校训等使之成为一道化走廊。二是优化校园自然环境。我们做到:突出一个“绿”宇,强调一个“美”宇,讲究一个“香”宇。坚持一个“净“宇。三年来我校筹措了300多万元资金,下大力气蓝校舍、修校道、植草地、种花木。校园随处是绿草茵茵,  相似文献   

13.
略谈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全面育人全员育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生全面发展,主要是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学校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就要大力营造全面育人的教育环境,尽快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重视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德育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育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环境能使人向上,刻苦读书,立志成才;坏的环境则使人意志消沉,不学无术,玩物丧志。因此,净化优化育人环境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正我校在落实"知行合一"德育模式过程中,重点是落实好常规"八个一"(一读、一德、一事、一会、一歌、一礼、一日、一法),通过日力行,晚反思,周总结,月提升,构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课堂育人、故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六育人"模式。以下是我校落实"知行合一"德育模式以来的一些做法。一、环境造氛围我校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建设了  相似文献   

17.
顾润生  宋梅 《江苏教育》2023,(51):31-33
<正>顾润生:“雅正童心剧场育人行动”项目的实施背景是什么?宋梅:我们的项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对“品格锤炼”学校实践的真实回应。传统“记忆、模仿和训练”的德育方式,强调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雅正童心剧场育人行动”通过学校向善至美的德性场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环境的建设,建构良好的道德学习生态,聚焦儿童的生命成长。二是对儿童“道德生长”需求的前瞻关注。“雅正童心剧场育人行动”将戏剧元素融入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黄宪伟 《成人教育》2004,(10):46-47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育人环境优劣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日益发展对高校育人环境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对高校育人环境的优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用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主要要做好三个方面: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师生当家作主;实现依法治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吴东京 《考试周刊》2009,(14):193-193
大学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书籍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制度育人。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育核心是审美教育,通过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和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对学生长期的音乐熏陶,能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巨大变化,会让他们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