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彤 《培训与研究》2009,26(7):126-127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从原文语篇理解到译文语篇再现的整体过程.译文是在对原文语篇的内容及结构、语言主题及风格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基础上,运用和谐的译入语语言形式,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原文语篇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张谷若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若干译例分析,表现了他的译文意义表达准确,语言地道传神,原文意境完美再现。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上,张谷若表达力强,善于用具体词巧妙地表达抽象词,善于使用四字词组表意传神,其译文地道流畅,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理解阶段的语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单位。它们的意蕴、主题和风格都完整体现在上下文,即语境之中。对原文透彻的理解是确切翻译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理解过程中的语言分析、逻辑分析、艺术分析、主题分析等各个层面上,都要充分重视上下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道》第一章的解读,结合WiRerBynnerl(1944)的译文分析了原文和译文的风格、语言和内涵.旨在归纳出该原文和译文中间接交际策略的体现。笔者从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文中间接交际策略的体现,即:该文假定了一定的交际者;作者和译者使用了大量不确定的或开放的意义;文章采用了非直接语言,如比喻、诗体、矛盾语言等。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间接交际策略在原文和译作中相得益彰,突出了诗体主题。  相似文献   

9.
廖美珍教授翻译的《在亚当之前》,准确把握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分析其语言形式特点,充分运用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语言象似性特点,翻译出了贴近原文意义内容、话语风格和具有同样意美的译文;其译文语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音韵,给译作读者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0.
根据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理论以及翻译思维的特点,文章提出可以试图以主题为基础来考虑翻译中的信息重建问题。主题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原文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文体特点,从而帮助我们在目标语中尽可能忠实、通顺地再现原作本色。  相似文献   

11.
赵元任是第一个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介到中国来的人。这部译作能够历久弥新,成为儿童文学译作中的经典,与赵元任先生在翻译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语体选择、文化策略、语言的音乐美与形式美三方面讨论赵元任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审美再现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以期深化翻译审美再现和翻译审美主体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汉译中的增词现象初探李玉英不论原文还是译作,文章以简洁为上,但在翻译时或为意义上或修辞上的需要,或为句法上的需要,或为汉语行文特点的需要,或为再现原作意韵与风格的需要往往会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语而使译文较原作丰满,同时使译文对读者产生与原作同等的艺...  相似文献   

13.
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谈读书》一篇成功实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再现,准确把握住原作的整体风格,恰倒好处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真正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再现能力更是一种跨越语言之上的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语言学的变异理论和译文对比的方法,对《老人与海》原文中的语言变异情况和五个汉语译本中的相应翻译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原作中存在大量的人称代词变异使用的情况,这些变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小说主题的凸显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五个汉语译本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原文中的这个语言特点,未能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丧失了领略海明威这位语言风格大师更多的精彩之处的机会。笔者主张译者应忠实地保留、再现原语文本的特殊语言风格,以使译文读者有机会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对于译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成功再现陌生化手法的译文比只传意而不传神的译文更能准确传达原作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专注于语义的传递而忽略了对美的感知,如此译作很难成为佳译。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对语言美质的认识与追求是提高译文水准的关键。本文试以翻译美学思想为视角,来讨论译者是如何运用其审美意识再现原作的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以提高译文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18.
万颖 《考试周刊》2010,(2):37-38
本文就金圣华著《一座长桥》汉译英两种译文展开评析,从对于翻译工作和译者身份的隐喻认知、文章标题透露的主题信息、风格的再现与信息的安排,以及排比句的翻译等方面,探讨了两种译文较为妥贴得体的处理方式和可供译者借鉴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翻译既要努力做到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风格及思想感情,又要尽力保证译文的自然、流畅、符合原意,从而较好地解决“理解”和“表达”这一矛盾,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保证原语和译语的一致。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不顾原语的意思和两种语言的差异,逐字逐句死译硬译,译文就会不伦不类,令人费解或闹出许多笑话。这时,就要译者认真吃透原文,采取一些变通的灵活手法,运用符合中文习惯的语法和修辞手段,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把原义的内容实质和思想感情较好的再现出来。在译文语言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找一个最接近于原义或相当于原…  相似文献   

20.
文学文本中隐含的文本空白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林语堂对于诗词中隐含的文本空白的美学效果有充分的认识。在其译作之中,林语堂通过对应原诗简洁的语言,再现原诗中生动的意象,以及重构原诗中含蓄的意蕴,从而保留了原诗中的空白效果,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使得译文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美感,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