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望舒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 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重视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采用象征手法,将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与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将前人之旧语陈言稍加改造,化为自己的诗句,这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点化”手法。点,微触也;化,变化也。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为古代诗歌推陈出新之法。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诗最为奇丽,而这两句诗是袭用了江为的诗歌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重视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采用象征手法,将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与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众多,而尤以“兴”义最为复杂,这也给《诗经》作品的赏鉴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叶燮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叶燮的《原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剖示了叶燮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叶氏的诗歌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进取性、开创性和系统性。叶燮强调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变化,他从四个方面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特点,认为诗歌表现的的本源在“物”与“人”的双向往返高度交融之中;诗歌艺术的诞生,必须兼备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条件;诗歌创作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后代的创新意识是推动诗歌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中国象征诗派的先驱人物——李金发,他的很多作品有着明显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气息。文章从李金发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思路,从他的诗歌文本中对意象、意境及暗示手法的运用,以及从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内在情绪的中国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力图找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之间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8.
马磊 《文教资料》2007,(16):77-78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对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是中国古人根据外物与内心相互感发的原理,总结归纳出来诗歌写作的一种基本原则。在标志设计中,“赋、比、兴”手法是综合运用、相互交融的,分别体现了标志设计的功能美、象征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兴"作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并且独特的方法,不仅仅是物象、事件之间的类比,或是单纯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道德思维的产物,它与西方以主体为基点、以自由意志为方向的进路不同,要求诗人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观看外在的景物、同时去除掉主观性而引发心灵的同构之情.由此,"兴"不限于感性的类比和比附的主观创作方法,而是在其内容上具有了普遍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大量使用"兴"法的中国的诗歌才不仅是对自然物象与个人心情的描绘,而具有了广阔而深刻的宇宙内涵与现实人生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古代诗歌言志有多种手法,直抒胸臆而外,借景抒怀、以古喻今、托物言志等都是诗人寄寓心志的常见方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这种艺术方法,可使诗歌含蓄蕴藉。本拟就“托物言志”类诗歌的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把“兴”、“象”理论用在影视广告情感沟通的创作手法上,可以使影视广告在审美情感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从而达到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比兴”。屈原的《桔颂》是我国最早的象征诗。朱自清把比兴寄托概括为以古比今、以仙比俗、以男女比君臣、以物比人等四个方面。此外,有的叙事诗也具有象征意义。解释这一文学现象,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着眼。总之,讲究象征艺术,重视意象经营,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种对西方现代派象征诗歌和意象诗歌的盲目崇拜、认为它们完全是舶来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在顾城早期诗歌或一部分成名作中,顾城对事物或对自我的感受都能化繁为简,很好地做到把握其本质特征,并赋予其鲜明的形式,极富意蕴和意趣。其早期的诗歌和一部分代表作的诗意就建筑在这种“形式感”上,因此他的代表诗歌通常都不长,本文主要浅析顾城早期诗歌的“形式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自然景物的“形式感”解释;二、抽象概念的“形式感”分析;三、自我感受上的“形式感”表达。这三种类型的“形式感”构成了他一部分诗歌创作的诗意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说“兴”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主席在这里正面肯定了我国古典文论中作为艺术手法的比、兴的提法;而且,把诗歌创作中比、兴两法,与形象思维直接地联系起来,为我们准确地解释比兴的涵义,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学理论遗产.繁荣社会主义诗歌创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最早是从论诗开始的。比、兴两法,源远流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普遍运用,《周礼》就是从古代民歌中最早概括出文艺理论上比、兴概念的。①以后,楚辞,汉乐府,魏晋六朝的五言诗及民歌,直到诗歌鼎盛的唐代,诗人们一直采用,也为历代评论家所肯定。  相似文献   

15.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田绿洲 《现代语文》2009,(12):31-32
王维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颇负盛名的画家。王维在绘画方面的造指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他自然地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技法,使读者得到“诗中有画”的美感享受。本文从追求神似,“散点透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遣词造句五个方面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真与美”是方敬作为一位现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的人生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原则,更是他诗歌创作一以贯之的“诗之思”的集中体现。他是“凭着爱的名义写诗”的,因爱而求“真与美”,为求“真与美”而担当而奉献。方敬诗歌创作生涯,呈现“真与美”寻绎过程。透视方敬诗歌精神之旅,不仅易于贴近方敬诗歌意义世界,同时也对于把握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脉络,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初中一年级学生读了贺敬之的《回延安》,会了解到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多用比兴手法,到高中读了《诗经》二首,又知道了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这两处的“兴”都是“起兴”的意思,即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咏之事。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应当读xīng,不读Xíng。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 2 0年代的诗歌 ,创造了“太阳”意象 ,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 ,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言”“象”“意”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元素。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是古典诗歌赏析的常用手法。在诗歌中,“言”是“象”的载体,因“言”而成“象”;“象”是“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