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人"有意为小说",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唐人笔下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唐人小说中的"神仙窟"的艳遇故事多是唐代文人狎妓冶游和交游女冠的时代风貌的曲折写照。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道教小说内容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神仙世界中仙人的形貌由异于常人到向常人的变化;二是世人的求仙道路经历了一个由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由服食耗资巨大的丹药到成本低廉的山间花草果实的发展过程;三是神仙与世人的交往,有两种情况,即仙人主动接近普通人和普通人的主动寻访仙人。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小说《昆仑奴》讲述的主要是昆仑奴磨勒因行侠仗义而遭到封建邪恶势力打击迫害的故事。帮助别人的侠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是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其思想价值体现在,告诉人们侠在社会底层,在人民中,具有人民性;揭示了侠的本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侠的认识和期待;反映了以侠为代表的社会公义力量对封建邪恶势力的震慑,以及双方斗争所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把昆仑奴作为令人敬仰的侠士来刻画,反映了唐代社会及其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  相似文献   

4.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不能论定为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转投陈许节度使也不意味是"弃暗投明"。小说的主题是以侠及刺客与神仙的对比来表现神仙的美好,劝人修仙学道;其思想价值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侠士的人生历程,尤其反映了侠的悲剧性命运和揭示了侠士褪变的重要原因;揭示了侠与刺客的联系与本质区别,为人们认识何者为侠,何者为刺客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判别尺度。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道教辉煌的时期,唐代传奇小说家将其文化底蕴融入文学创作,成就了唐传奇独特的文学内容与表达形式。尤其是道教文化底蕴中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和重视女性思想,深深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促进了唐代传奇小说走向高峰。没有道教,就没有唐传奇丰富婉转的内容;没有唐传奇,唐代的小说发展无疑会滞后。  相似文献   

6.
唐人小说中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与六朝的仙境观念相比,唐代的仙境更多地具有了人间的气息。许多成仙故事往往发生在繁华之都扬州,扬州成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成为另一意义上的"仙境"。人间"仙境"扬州意象表现了唐人求长生和求富贵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7.
东晋时期,道教神仙思想对陶渊明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在诗文的创作中塑造了仙境、仙人、仙乐、仙药等道教意象。这些意象折射出陶渊明对道教神仙思想的自觉服膺。  相似文献   

8.
凡人遇仙在仙话小说中有平地遇仙、山林遇仙、洞穴遇仙、水上遇仙等几种类型,家内遇仙是平地遇仙的主干。家内遇仙小说的鼎盛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家内遇仙表现为小说主角的无意遇仙.唐代女性和男性的家内遇仙都自成特色。五代时期.小说主角必须焚香诵经、辟谷修道才能遇仙.改“无意造”为“有意求”.突出宣扬了修道升仙的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9.
《上清传》是政治小说,但并非党争政治小说,其用意不在攻击陆贽,而在批判皇帝。德宗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小说向人们揭示,封建官场各色人物的升降、荣辱和生死皆为皇帝所掌握,只要皇帝不信任、不满意、不高兴,厄运就会随时降临。小说在批判皇帝的深度和力度上超过《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著名传奇小说,在小说史上理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其思想价值是批判锋芒直指封建皇帝的道德和人格,敢于直白表达对皇帝的不敬和否定,充分体现了唐传奇作家的政治勇气;反映了封建帝王信重臣子有始无终,封建官员难有善终的现实,揭示了当时当官从政的巨大风险;反映出皇帝是官场斗争的总根源,揭示了祸自君出,乱自上作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论唐人小说中的科名前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小说中的宿命主题,体现了唐人无所不在的命运前定思想。唐代社会,随着科举制的出现,门阀制度被打破,科举一时大兴,伴随着社会风尚、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唐代士人的情绪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唐人小说中所反映的科名前定思想,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功名富贵、个人命运的关注;对宠辱得失、荣枯沉浮的迷惘;对坎坷人生的不平、痛惜;是感伤、无奈、得意、困惑、愤慨、自慰情绪的发泄。  相似文献   

11.
在《太平广记》的仙人赐宝小说中,胡人识宝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故事情节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唐代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胡汉文化交流增多;另一方面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受道教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2.
唐朝崇侠慕侠的心理倾向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出现了大量描写侠义行为的作品,其中在有些侠义小说中宣扬封建的恩报观念,一方面是由于唐代侠义小说是在继承传统丈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与唐朝的科举取士有关。这种恩报观念是封建丈人迎合统治者的一种表现,带有极强的封建奴仆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从宗教史的角度看,道家学说中对“至人”等的描述已具有后来得到长足发展的神仙的特征,乃是源远流长的神仙观念和神仙信仰的源头之一。在神仙传说基础上,形成今传两部重要仙传著作——署名刘向的《列仙传》和署名葛洪的《神仙传》。《列仙传》特别强调仙人长生的特性,特别突出服饵的作用,特别突出仙人治病的特异能力。比起《列仙传》里的粗略描写来,《神仙传》则极力夸张仙人的神秘能力和神通变化,描写了许多学仙成功的人物。从小说史发展角度讲,《列仙传》和《神仙传》的编撰正值古代小说体裁形成的时期。乃是后来源远流长的这一类作品的滥觞,正是在这一方面凸显出其在小说史上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以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及其所包蕴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民主革命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五四”和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这不能不引起鲁迅的注意。同时,知识分子又是鲁迅所最熟悉、最了解的。所以,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类重要题材。知识分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殉葬品;再一类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新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唐代传奇小说《崔护》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告诉人们:情非小事,可以生人,亦可以杀人;君子于情不可不慎,不可以情害人。明确提出“君杀吾女”的命题,为久已隐含在唐人小说中批判文人士子以情害人杀人的思想认识最终点题;赋予农家女封建士族正妻的地位,体现出了对农民一定的尊重;生动描写女子主动示爱,充分肯定了女性追求和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等是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河东地区一向被视为唐朝战略大后方。现存的唐代建筑、碑碣、墓志、道教造像和造像碑等文物,客观证实了皇家亲自主导,地方官吏热心和重视,道家思想深入人心,群众基础雄厚,道教业已形成了自己的神仙体系和建筑特色等唐代道教发展的几个显著特点,反映了道教在唐朝通过扩张达到了鼎盛时期的根本事实。  相似文献   

17.
游仙思想作为抒情达意的手段,并形成游仙文学传统,伊始于庄子、屈原。到了汉代,文人们所创作的游仙文学,内容上继承庄子、屈原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长生享乐的渴求;表达对现实黑暗动乱政治的不满,对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传说中的仙人如何成仙和世间良吏得道成仙的记载;对祭祀、祈请神仙降赐祥瑞和神仙方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霍小玉不是妓女,而是被封建贵族遗弃的贵族,是正逐步融入市民阶层的城市贵族;霍小玉的悲剧与社会与时代固然有关系,而直接和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李益个人,其所以负心,主要是缘于软弱和自私。小说的主题是在男女情感的视域下,探讨什么是"丈夫(男人)"和怎样去做"丈夫(男人)"的问题,旨在教谕文人士子们:女子本性柔弱、痴情而善良,为女子所倾心的文人才士务须珍视她们的爱,对她们的爱负责任,随意作践和伤害她们和她们的爱,到头来不仅害人也会害己。《霍小玉传》的思想价值,一是揭露了封建文人轻视和践踏妇女的罪恶,反映了封建时代一部分进步文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二是揭示了"礼"与"情"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礼教害人的残酷现实;三是揭示了市民阶层对现实社会的一定超越,反映了唐代市民思想解放的程度;四是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事实婚姻的漠视,反映了"始乱终弃"悲剧不断上演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9.
霍小玉不是妓女,而是被封建贵族遗弃的贵族,是正逐步融入市民阶层的城市贵族;霍小玉的悲剧与社会与时代固然有关系,而直接和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李益个人,其所以负心,主要是缘于软弱和自私。小说的主题是在男女情感的视域下,探讨什么是“丈夫(男人)“和怎样去做“丈夫(男人)“的问题,旨在教谕文人士子们:女子本性柔弱、痴情而善良,为女子所倾心的文人才士务须珍视她们的爱,对她们的爱负责任,随意作践和伤害她们和她们的爱,到头来不仅害人也会害己。《霍小玉传》的思想价值,一是揭露了封建文人轻视和践踏妇女的罪恶,反映了封建时代一部分进步文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二是揭示了“礼“与“情“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礼教害人的残酷现实;三是揭示了市民阶层对现实社会的一定超越,反映了唐代市民思想解放的程度;四是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事实婚姻的漠视,反映了“始乱终弃“悲剧不断上演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0.
韩元吉是两宋之交词人,其咏物词、唱和词以及寿词流露出对仙人情趣的反复咏叹、对神仙境界的极度向往,具有浓厚的"神仙风致"。韩元吉入世又出世,看似逍遥放任实则无可奈何、怅惘苦闷的复杂心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关系密切,是当时文士思想与心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