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灵偶随心舞,指尖有乾坤,这大概是笔者接触木偶头雕刻工艺两年以来最深的体悟。木偶头雕刻是最具漳州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独特技艺。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偶头雕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夸张的造型、精致的做工和舞台上逼真的动态成为了令人拍手称快的"漳州名片"。这一雕刻技艺历来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为主,师徒相传,流传至  相似文献   

2.
漳州木偶雕刻家徐竹初富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木偶雕刻作品,就其审美的特征,有动态和静态两重性的对立统一。这就是说,我对木偶头的观赏不只着眼于一般的雕刻艺术,还着眼于木偶角色在表演时可能给观众所造成的特殊印象。我认为供观赏的木偶雕刻有静态与动态的差别,也有静观与动观的差别,既然木偶雕刻造型同表演相结合,它的造型特征和只供静态观赏的一般雕刻不能没有区别。供观赏的木偶自身的上述两重性,占主导地位的特征却是它的动态适应演  相似文献   

3.
徐竹初出生在漳州市的一个木偶世家,10岁开始随父学艺,刻苦勤奋。中学时代,他刻制的木偶头晋京参展并荣获特等奖。徐竹初的木偶雕刻艺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多次到海外展出。1997年,徐竹初创办了国内唯一的木偶艺术馆。  相似文献   

4.
岫岩玉雕是岫岩玉与雕刻技艺的完美结合,尤以素活工艺精湛而闻名中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所承载的内涵包括原材料选择、传统雕刻工具使用、表现手法和工艺流程运用、创作题材构思、雕刻技艺传承等;它还形成了"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的独特传统美术,堪称中国玉雕之精典,在中国玉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岫岩玉雕素活工艺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由此,素活玉雕文化成为岫岩县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品牌,也是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金名片'',它不仅为岫岩玉雕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素活玉雕传统雕刻技艺的传承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脱胎于宗教造像样式的泉州木偶,呈现出“雍容丰腴、神韵含蓄”的艺术品格.其造型在近代以江加走为代表的木偶雕刻大师的努力创新之下,最终形成了具有闽南趣味的地域风格。  相似文献   

6.
闽台木偶雕刻的美学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具有极高融入创意产业的价值,也是可资利用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从美术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闽台木偶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将起到其他领域难以企及的作用。通过多种教育的模式,促使文化遗产最广泛地回归民间,培养新一代的专业人才,让更多民众喜爱木偶文化艺术,让闽台木偶艺术更好地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将是我们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李一一 《初中生》2015,(7):61-65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木偶戏是用木制玩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 三国时已有木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相似文献   

8.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闽南木偶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在地方高校大力开发和建构其教育课程,把木偶艺术文化融入高校的公共课程和艺术专业体系。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喜爱木偶艺术的观赏者和专业人才,将促使闽南木偶艺术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相似文献   

9.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闽南木偶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在地方高校大力开发和建构其教育课程,把木偶艺术文化融入高校的公共课程和艺术专业体系。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喜爱木偶艺术的观赏者和专业人才,将促使闽南木偶艺术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相似文献   

10.
当代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既有传承模式保守、封闭、低效,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意向浅淡三大现实困境。现代学徒制能够以产教融合促进民族技艺物化产品的市场运作、以心理认同的构建激活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以规范的教育体系确保技艺传承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三大困境的突围。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传承民族技艺过程中,还需要防范传承过程过度工具化导致民族技艺文化内涵的旁落、对传承人的专有技术进行必要的产权保护、依托规范文本及信息技术推进技艺传承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也是我们家乡传统文化的特色,曾有出名的木偶表演大师--杨奇岚、杨剑。现还有他的传人经常出国演出。  相似文献   

12.
清宫御用松花砚(以下简称"松花御砚")是我国唯一由帝王创制、宫廷制造、皇家御用的砚台.松花砚雕刻技艺已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列入吉林省首批、辽宁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月,"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在松辽大地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墨石雕刻是贵州省宝贵的文化资源,其制作技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上墨石的独特品性和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吸引了一批墨石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其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传承和发展我省独特的墨石雕刻艺术,也可弘扬贵州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墨石雕刻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将其引入地方中小学美术课堂,是发展和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非遗技艺是重要的抓手之一,传承技艺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作为当今劳动智慧的结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与前瞻性影响。文章在分析科技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科技的种类、主要功能、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直接与间接的具体方式路径及要素,认为要高质量实现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接纳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保障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与实际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以推进产学研应用中的成果转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并挖掘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更多的可能性,将科技赋能意识融入非遗人才培养并推进内涵式发展,以此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家族传承不仅守住了本家族的核心技艺,而且家族成员的积极参与也为传承技艺积蓄了宝贵的人才,使得"传承链"历经百余年而没有中断。然而,家族传承固有的血缘关系传承使得传承人数越来越少,这对传承手工技艺本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校非遗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设置课程内容与编写"留青"教材、参与工作室项目及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艺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失传的风险。如何促进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条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问题。本文在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新华村白族银器技艺在旅游大潮中的发展轨迹和资本化运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为当下民族技艺传承与发展探索模式与出路。  相似文献   

17.
<正>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探讨职业院校技艺传承及非遗进校园路径,激发传统技艺活力,引领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8年12月7-8日,由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门委员会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无锡召开。大会以"匠心·传承·创新"为主题。来自全国近百所职业院校的领导、专家、非遗大师等400余人齐聚此间,聚焦传统技艺,共商传承发展良策,这在全国职业院校领域内尚属首次。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甘肃省第一家以"非遗"命名的二级学院。现设有工艺美术品设计、产品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与工艺、文物修复与保护、石窟寺保护技术五个专业。引进和聘请了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建有敦煌彩塑、洮砚、唐卡、剪纸、彩陶、木雕、葫芦雕刻、古籍修复、版画、书画装裱等十个大师工坊。建成木艺创意工作室、文物修复基础实验室和文物修复检测实验室等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获批为"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传习所" "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联合牵头组建了"甘肃省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建成"洮砚雕刻工作省级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承办了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甘肃非遗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泉州木偶与动漫的相似之处,从泉州木偶的偶头造型、服饰、色彩等方面挖掘对动漫角色设定有价值的艺术元素,探索利用泉州木偶传统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动漫角色的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诠释了技能型社会下传统技艺传承的价值意蕴,分析了传统技艺传承中需求侧及供给侧面临的困境,指出封闭性传习模式限制了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空间、守旧的机制束缚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借鉴苏绣技艺传承在传衍机制、保护机制、研习机制及集成推广机制方面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传统技艺传承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促进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建立立体化传统技艺传承制度、推进传统技艺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