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三翻译了相当数量的俄苏文学作品,评介了众多的俄苏作家,及时传递了诸多苏联文坛的新信息。萧三与俄苏文学的紧密关系,充分体现了他选择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具体体现为择取对象的单一性、选择标准的功利性和评判话语的非文学性。萧三对俄苏文学的情有独钟,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个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俄苏文学教学改革首先从传授知识方面要注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新知识、新动向的介绍,要一改过去重“俄”轻“苏”的倾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综合比较能力和质疑能力。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俄苏文学教学改革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俄苏文学中哪些是精华?谁是真正的大师?哪些作家有局限?文章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时代情绪、个性特质、湖湘化的传统共同造就了叶紫功利性的期待视野,其政治倾向性与其创作个性达到了完美的有机统一。本从艺理念、美学品格、小说诗学等方面论述了作家后期创作的拓展与俄苏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只是简单的影响和借鉴,而且是在相同思想基础上的共通和响应。  相似文献   

5.
叶紫后期创作与俄苏文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情绪、个性特质、湖湘文化的传统共同造就了叶紫功利性的期待视野,其政治倾向性与其创作个性达到了完美的有机统一.本文从文艺理念、美学品格、小说诗学等方面论述了作家后期创作的拓展与俄苏文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只是简单的影响和借鉴,而且是在相同思想基础上的共通和响应.  相似文献   

6.
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中国作家接受俄苏文学影响的历程的勾勒 ,揭示了俄苏文学的道德感、抒情风格在塑造中国文学现代品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 ,论证了中国作家在兼收并蓄世界文学丰富成就的过程中显示出的超越性 ,并指出了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进步学界分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涉外学活动,他们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体意识旗帜,广泛而又深入地进行了俄苏学译介工作,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20世纪俄语文学的定义、内涵,以及该名称的合理性。文章认为,要保持20世纪俄苏文学的完整性,必须重写20世纪俄苏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疏离期的影响:别、车、杜现实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接受;民间传阅和对“文革”的“地下文学”的影响。第三阶段影响的“深化”体现在:从政治价值取向转向文学自身的价值;突破主流话语的限制,力求全面系统把握;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20-123
孙犁对俄苏文学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孙犁以现实主义和典型创作为基础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促使孙犁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性人情进行阐发和探讨。学界关于孙犁对俄苏文学的传承研究多集中在阐释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等作家对孙犁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方面以及肖洛霍夫、法捷耶夫等战争作家对孙犁战争小说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同路人"作家,如绥拉菲靡维支、聂维洛夫等对孙犁的文本构思及人物塑造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2):F0003-F0003
该课题主要研究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受的俄苏文学的影响,包括影响的方式、途径、影响的过程以及表现,力图从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宏观阐释和对具体作家的微观分析中,考察俄苏文学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黎·穆塔里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一位杰出的维吾尔族诗人,由于生活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及相似的文化心理,使得穆塔里甫对俄苏文学采取主动接受的姿态,在俄苏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代,穆塔里甫突出文学的宣传教化作用,把文学创作作为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创作出大量激情的、战斗的诗篇。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在俄苏文学教学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及能力,采取俄汉兼顾的教学方法,在阅读原著之前首先阅读中文版译文。本文还强调了对作家生平了解的重要性。俄苏文学教学中还应多应用电化教学手段欣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20世纪俄语文学的定义,内涵,以及该名称的合理性,文章认为,要保持20世纪俄苏文学的完整性,必须重写20世纪的俄苏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成就了一部书写“青春”的历史,“人”的发现和青春的觉醒引发了无数作家的忧患和思考。湘籍女作家成长过程无法剥离以革命现实为主题、希冀个体成长的俄苏文学的影响。在后者影响下,湘籍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青春拷问、思想忏悔、现实批判等诉求有了具体的精神落脚点,在一定程度上与俄苏文学精神有着主旨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6.
17.
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国恩教授等所著的《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下文简称《俄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出版),作为"中外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丛书及武汉大学十五"211工程"项目,自出版以来就在学界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文学中,各民族文学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作为黑土文学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一方面也受到了邻邦俄苏文学的文化滋养,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独特的民俗性、地域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俄苏文学对东北作家群的影响是多途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形式的接受,主题和题材的模仿,艺术上的学习和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圣经文学"研究历经"圣经中的文学"到"作为文学的圣经"和"世界文学中的圣经元素",内涵渐趋丰富。探讨《圣经》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以及圣经文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20.
“一与多”的关系是理解巴赫金与圣经对话的关键。巴赫金对话哲学强调存在意义上的多元性,然而他对“多”的强调导致将其哲学观点移植到文艺学观点时发生错位,具体体现在其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上以及其狂欢理论缺乏史料支持的尴尬。圣经的宏观思想与微观文本皆具有鲜明对话性。然而其先天的信仰胎记导致它强调“一”而忽视“多”,具体表现为上帝在基督教传统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上帝形象在圣经文本中的绝对主人公地位。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圣经中的对话思想并非乌托邦式幻想,而是出于对普世的深沉关注而生发的可贵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