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讲与民间讲书、唱书的传达方式是白话小说起源的关键。白话小说文体的确立首先经过俗讲者和民间讲唱艺人的口头加工。而讲书、唱书的体式和其文本的形成促成了白话小说体式的定型。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初具白话小说的规格 ,具备了后世说话和白话小说的形态 ,给后世白话小说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韵散相间”体式体现了敦煌藏卷中白话小说重要的形式美学特征,而佛典传译“韵散相间”体式是敦煌藏卷中白话小说“韵散相间”体式产生的诱因。  相似文献   

3.
宋元"讲史"中融入诗词韵语对于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影响较大。它开创了后世长篇白话小说卷首卷尾设诗的形式;"说话"艺人用诗词韵语进行细节描写来增强小说艺术表现力,这对于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其通过诗词韵语说理议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以丰富小说故事的内涵,对于后世历史演义小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一书,独辟蹊径,视角新颖,胜义纷纶。作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借助语义学、训诂学、文化学等平台,寻绎出早期白话小说的形制特征及其与汉译佛典的文化源流关系,为变文讲唱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确定了"白话小说"的身份并予以小说史意义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兴衰须还原到小说古今变化的动态语境中解释。借助扬州评话的中介进入文学史,可逆推宋代勾栏中的说话,又可将评话与现代小说并置,从艺术形态的差异看小说的古今变化。从勾栏/书台上的"说话"到书面小说文本的定型,保留了大量韵文,也是它销声匿迹的肇端。白话小说的古今演变,大要在韵散共生的表演和章回形式结合的叙述转变为现代白话的多音散文叙述,诗词赋赞的蜕变与白话语言的转型是标志。现代性赋予了小说复杂功能,韵、散分离的古代小说的表达在现代语境中被整合起来,诗词赋赞的韵文描述转型为多音散文叙述。从文体变迁和语言变化多向度切入白话小说中的诗词赋赞,有助于立体地建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小说观念研究是小说文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言小说出现远早于白话小说,而在后来的发展中,白话小说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文章拟就我国白话通俗小说观念的演进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赋赞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独特的叙述话语,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重要的文体标志,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已有的白话小说赋赞研究主要集中在赋赞与小说史研究、赋赞的叙述学研究、赋赞的图像性研究等三个方面,研究较为薄弱,但也预示了白话小说赋赞研究的方向和前景,研究者应加强对白话小说赋赞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明清白话小说中有些词语,或为《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失收,或释而未当。今试诠释明清白话小说中词语六条,如:"呱呱"指"婴儿","对帐"即"合适、对劲","没帐"指"没用、不起作用"等,以期对辞书的编撰具有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9.
方言与明清白话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方言佐证,可以有效地对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某些词语进行考释。文章考察了一些至今仍在山西大同方言中使用的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词语,以期为辞书编纂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主要考释了九例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俗语词。这些词字面普通,但义训特殊,多为一些大型语词书所失收或误释,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明清白话小说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资料。文章对白话小说中的一些具有方言色彩的口语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及大型工具书的编撰具有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白话小说可为汉语词汇史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本文利用几部白话小说弥补《汉语大词典》中所引书让较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近代白话小说中出现的专用动量词比魏晋、唐宋时期都要少,以重叠形式为主要依据考察近代白话小说中的专用动量词,从语法角度指出近代白话小说在汉语史上表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我国古叙事文学的巅峰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从不缺乏这样的文体。教学古典白话小说要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跌宕的情节、品析生动的语言、进行想象拓展、注重转化迁移,让学生真正进入白话小说中,感受它的特点,从而提升古典白话文小说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明清白话小说多俗字俗语。由于不明俗字俗语,在白话小说整理过程中,常常出现失校、误校、擅改的情况。本文择取十二例进行讨论,辨其正误,明其所以。  相似文献   

16.
按照获取身份的不同目的,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监生形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别,而这三类正好代表了小说作者对于监生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中,第三类监生形象尤其值得探究.通过作者的刻意渲染与多种建构方式,"才疏学浅"与"贪财好色"成为此类人物最为特出的性格元素,而其中也体现了整体观照与个体特征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纠葛.探寻"监生"形象从科举身份转化为一类特定的文学角色的生成过程,将有助于把科举与小说关系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古典白话小说。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们纳入到我国中学教育当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阐述了我国中学语文古代白话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创新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希望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借鉴,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展开全知叙事而缺少第一人称叙事,与西方同时代小说及中国文言小说比较而言这是比较独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既有小说艺术本身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无关系。白话小说中的叙述者、接受者及被叙述者的特定性当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展开全知叙事而缺少第一人称叙事,与西方同时代小说及中国文言小说比较而言这是比较独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既有小说艺术本身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无关系。白话小说中的叙述者、接受者及被叙述者的特定性当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序在中国,以公案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创作究竟始于何时呢?宋代的白话小话、元化的杂剧当中,就已经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其后的逐步创作中。狭义的“公案”作品比例占中国古典戏曲、白话小说的四分之一以上。本文管以宋元明时期短篇白说中的公案作品为对象,对其特定的性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达起什么是冤狱问题,较早时期创作的作品和明中叶以后创作的作品,对冤狱的描写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明显的不同在公害作品整体的理解上,表现为对公案作品所进行的深层次的有效的思考。《十五贯戏言成巧捐》(《醒世恒言》卷33)和《恶船家计赚假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