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向期刊社投稿,并不自然等同于授权期刊社可以将其作品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者同意期刊社在纸质期刊上刊登其作品并获得报酬,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同意期刊所加入的期刊数据库平台将作品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公众并获得报酬。作者享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期刊社用“版权声明”等来替代与作者签订书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建议期刊社和作者签订书面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相似文献   

2.
在编辑系统中,编辑作为期刊、作者、读者的代言人,具有三重身份。本文认为,期刊代言人与期刊社的和谐共振是期刊出版科学发展的动力保障;作者代言人与作者的和谐共振是期刊出版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读者代言人与读者的和谐共振是期刊出版科学发展的动力前提。  相似文献   

3.
树立期刊编辑正确的作者观 ,是实现期刊生存和最佳效益的必然条件。期刊编辑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处理稿件要细心谨慎 ,认真负责 ;期刊编辑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以质取文 ,不以人取文 ;期刊编辑处理退稿要从关心爱护作者出发 ,做到退稿不退人 ;在团结作者和为作者服务问题上 ,编辑要和作者交朋友 ,经常了解他们的创作计划 ,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4.
论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丹 《新闻传播》2013,(8):166-167
期刊质量是期刊生存之本。基于此,分析期刊编辑为提高办刊水平,需要处理好同作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同相关专家和学者建立并保持联系、要善于发现成熟的作者、要善于培养有潜力的作者、要善待未名的一般作者,从而提高期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于洋  段为杰  林松  段桂花 《编辑学报》2019,31(4):449-451
审者、作者、编辑,是期刊编辑工作中重要的3大主体。文章介绍期刊编辑通过分析期刊定位,了解作者需求,精准选择审者,再辅之以积极的沟通、引导及催化作用,促使一部分审者向优秀作者转化,从而为期刊带来大量的优质稿件。实践证明,该方法切实有效,既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也融洽了审者、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推动了期刊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概念,提炼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特征,并与传统的作者被引分析进行比较;从狭义和广义上介绍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概念,构建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指标体系;界定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概念和特征;提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7.
楼亚儿 《编辑学报》2018,30(6):561-563
高校期刊拥有众多的研究生作者群体,研究生作者投稿量逐年增多。论述高校期刊编辑与研究生作者之间的三重关系:编辑与研究生作者之间是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也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是平等友好的互动互惠合作关系。正确处理和运用好二者的关系对办好高校期刊和培育研究生作者快速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敬告作者     
《工程建设与档案》2011,(3):409-409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技)术交流渠道,本刊已经进入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已经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书生数字期刊》入编期刊,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人上列数据库,敬请作者来稿时声明,并建议改投目前为数不多的至今仍未入网的期刊。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优秀作者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珍 《编辑学报》2018,30(5):538-540
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优秀作者队伍梯队建设,将作者分为潜力作者、优秀作者和专家型作者等3类,指出针对不同作者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应在情感上和学术上培养潜力作者,并应重点培养博士作者;巩固期刊的固有优秀作者,通过提高期刊影响力吸引优秀作者;应依靠专家型作者,赋予其特约主编等权利。通过采取上述策略,可以促进科技期刊优秀作者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期刊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论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刊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也肩负着著作权保护的双重职能。一方面,期刊必须尊重和维护作者的著作权;另一方面,期刊也要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期刊编辑人员如何正确地做到这两方面呢?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同仁。  一、正确区分期刊作者和期刊自身的著作权  期刊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对于这一点大家应毫无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期刊作者应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17项权利。《著作权…  相似文献   

11.
王燕 《编辑学报》2018,30(1):46-50
通过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1批资助的46种SCI来源期刊资助前后的作者国际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与41种未受资助的我国SCI来源期刊做比较,探讨该计划对其资助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的作用.结果表明:该计划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期刊的作者国际化水平与期刊影响力具有较高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情报学报>和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两种期刊为例,分析了期刊作者群的新陈代谢现象及其规律.首先统计了作者的发文时长、发文速率和发文间隔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作者第一次在所选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年份,对作者的年级进行了界定,并分别统计了历时态下作者群的衰减规律和共时态下作者年级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这两种期刊的实证研究表明,每年的期刊作者群中,有2/3左右是第一次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新作者;在这2/3的新作者中,又有3/4左右的作者此后没有再发表过文章,即昙花一现的作者占每年期刊作者群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本文还尝试说明这一新陈代谢现象的机理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出版时滞是学科“影响力期刊”认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引文数量会严重影响学科“核心期刊”的评定结果.从作者对引文标注的错误认识、作者对引用文献的错误观念、编者对参考文献的错误认识、广大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应有认识等方面对期刊和论文引文标注与文献著录的标准化进行分析发现:广大作者规范标引和著录参考文献对期刊质量评估认定结果有重要影响,编辑出版人员仅起辅助作用,培养作者和编者的规范意识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韩长友  崔玉子 《编辑学报》2009,21(2):105-106
期刊编辑与作者间产生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它会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影响,一要不断提高期刊编辑的信息意识,二要不断提高期刊编辑的综合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能力,三要建立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有效信息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期刊并列第一作者论文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丽 《编辑学报》2010,22(6):487-489
对国内外3个期刊数据库中的并列第一作者论文从学科分布、年代分布和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并列第一作者是国外期刊比较常见的一种署名方式,尤其是在高影响力期刊和某些科研领域。与国外相比,我国期刊中这类论文较少,且标注方式比较混乱。认为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合作,并以并列第一作者署名方式发表论文。还提出了防范不端署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数字期刊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版权问题关键在于授权许可。期刊数字销售的实质是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数字技术平台与期刊出版者的合作协议因缺失作者授权,限制了数字期刊行业的发展。厘清期刊"数字发行"的法律属性,建立期刊社与作者的出版合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默示许可制度,是治理数字期刊版权困境的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各图书馆的核心期刊评价不能准确反映读者对期刊的实际需求与馆藏期刊实际利用情况的问题,及不同署名位次的作者对文后参考文献的利用程度不同,提出了基于期刊加权被引次数的馆藏期刊评价方法,并以第二军医大学作者引用较多的风湿病学西文期刊为例进行期刊评价,结果证明利用该方法进行期刊评价要优于基于引文分析的传统期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当前年轻作者了解学术期刊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在常规的发稿过程之外,网络也成为作者、读者对期刊进行评价的平台.作者总结了网络评价具有评价内容的利益相关性、非正式性、信息不对称性,评价信息传播的方向性,效应的整体性等特点,以及巨大发表压力下作者与期刊产生某些方面对立的原因.作者网络评价影响到期刊的品牌建设,积极回应、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改善期刊运营,才能在网络时代更有效地维护期刊的品牌.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我国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评价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作者投稿期刊选择表明,80%以上的作者首先考虑的是稿件的主题是否适合于期刊所刊载的范围,同时注重期刊被数据库收录情况;其次比较重视的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刊物的声誉及整体质量;另外,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及发表周期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成功实践,对教育期刊如何经营作者资源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优质作者资源是教育期刊经营资源的关键,教育期刊深度经营优质作者资源的方式包括栏目助推、图书出版、专业培训、数字化开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