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2.
张正耀: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去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设计,就没有教学。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不少教师仅从经验主义出发,把教学设计当做教学的某种"技术"来对待,致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树立"顶层设计"的教学理念。所谓"顶层设计",就是站在智性与理性的高度,立足于课程目标、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等高端因素对课堂教学进行总体构想,科学、多元、全面地预设学生的学习结果并精心实施,使课堂教学既有整体的明确性,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性。今天,我们就以徐地仁老师的《品质》课堂教学片段为例,一起来探讨顶层设计在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4.
杨清 《教育科学研究》2021,(11):61-65,71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挖掘和提升的过程.当前,学校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未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学校要立足校本、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基于全面事实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清晰合理的判断;通过教学实施者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参与者的互动交流,全面而有深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价值生长点;基于教师个人的持续探索和学校系统的制度支持,实现评教合一,真正促进课堂教学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曾于2007年撰文提出一种基于价值关怀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向,另有学者于2008年针对该文指出,这种路向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可能成为一种价值评判的虚化陷阱而要予以警惕,其同时提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应尽可能贴近教学实践者即教师的立场.本文认为,当前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指向,课堂教学改革在理念上的价值诉求与其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价值评判虚化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课堂教学的价值属性应体现在其是否促成了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心智发展,这也是评判课堂教学实践成效的合理标尺.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各学科中最开放的,语文无处不在,不仅来源于课堂,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这种封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统治着课堂教学,严重禁锢了教师、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生活化格格不人.为此,借着一年多来本人在课题研究上的实践,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7.
当前,江苏小语教学研究已呈多采局面。各家各派积极探讨,精彩纷呈,不乏真知灼见。其价值在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洗脂消肿,返朴归真,在课堂教学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注意点集中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化功能上,本文试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小语课堂教学必须从确认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出发进行改革 教学是一种目标指向特强的认知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运行是朝着教学既定目标规定的方向推进的。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从素质的要求明确了小语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语文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小语教学的归宿是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必须懂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努力都要通过学生来实现其价值。学生的成材,说明了教师工作的价值。只有“桃李芬芳满园春色”才能展现园丁劳动的真正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在当今时代,我们不缺理论,也不缺一些口号性的东西。但关键还是如何能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我们首先需要解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追求,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二个是:如果我们要改变的话,首先要改变的是哪些具体的观念?第三个是:怎样实现策略?这三个问题本质就是价值目标、观念还有原则问题。一、课堂教学的三大价值追求一是:高质量。什么是高质量?德国人本拉提出,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标准促进着教材和教法的变革,但是理论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还有一段距离。以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定位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从而在反思中确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形式下应有的价值取向,获得课程、教材与实际教学的和睦和谐。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迷茫课程改革推进着教育改革,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注意到课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努力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限定在教学目标等既定的教学框架内运行。  相似文献   

10.
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2.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逻辑学:从“是”到“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探究“是”这一系词所表示的明晰的逻辑关系一直是逻辑学家们所努力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于“是”与“蕴涵”之间联系的历史探索,试图澄清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历史连续性和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学友评价的最新研究予以综述,重申学友评价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其次突出研究了影响亚洲课堂教学实施学友评价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最后提出了排除或减少困难的建议与做法,希望学友评价的教学与实用优势能够在中国外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创新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环境,现行的教育较大程度上是一个“存储式教育”,这是社会文化与传统思维的长期模塑的结果。建构起教育创新的社会现实需要在教育观念上不断地从制度化到人性化、在教育过程上从传递消费到生产共享、在师生关系上从隔离到共享。  相似文献   

17.
程度副词"稍微"和"多少"既有很多共同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语义角度看它们都既可以表示比较义,也可以表示非比较义,区别在于"稍微"是单纯地侧重于表现程度量级的轻微,而"多少"还可表示对某事物具有属性的肯定.从句法功能角度看,它们都能修饰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区别体现在:(1)对呼应成分的依赖程度不同;(2)修饰名词性成分情况不同;(3)用于已然、未然情况不同;(4)修饰否定形式情况不同;(5)与能愿动词共现时,位置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时下诸多人文社会科学论著中频频可见"张力"一词,也常见通过揭示某种内在张力来展开论题的论述方式.这一思考进路与整个现代性反思传统显然有着直接关联,因而后者内在的某些理论缺失不可避免的附着在这种思虑方向之上.及时的省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显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广度说”,即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复合的知识结构的角度论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从素质教育“深度说”,即认为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本能的过程的角度论述了教育应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培养以及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养成等五个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统一于教育的过程中。并结合以上五个层次内容的阐述,论述了“应试式”“灌输式”等教育方式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涂昭美 《成才之路》2009,(15):39-39
本文将“偷”与“学”的关系即借鉴和运用关系展开,指出“偷”与“学”的方法,也从古今名家的“偷”中阐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